考古遗址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专家探讨文化传承与数字化建设

10-12

16日,作为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的重要活动之一,考古与遗址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洛阳召开。全国文博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博物馆和考古遗址融合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与交流互鉴、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等议题展开探讨交流,为新时代考古与遗址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洛阳方案”。

刘涛:聚焦“建中立极”,让遗址“开口说话”

作为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大纲编写和策展团队核心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队队长刘涛表示,遗址博物馆的核心使命是保护、研究并诠释遗址本体,其展陈关键在于有效呈现遗址本身,并以此为基础,利用遗址出土物向公众传播科学、历史和文化知识。

针对汉魏洛阳城遗址出土文物的不同特性,展览的核心主题定位为着重展现汉魏洛阳城“建中立极”的都城形制对后世城市布局的深远影响。展陈结构采用非线性的、主题性阐释的方式,打破单纯时间线索,聚焦于核心文化理念的深度挖掘。每个大的主题篇章结尾均设计有专题性的“尾厅”,旨在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发观众共鸣,凸显汉魏洛阳城在中华文明与世界交流中的不朽地位。

张烈:遗址博物馆应讲述“探索的故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烈认为,遗址博物馆的核心特点是其在地性,应致力于带给游客三种核心体验:历史真实的心灵震撼、身处其中的沉浸氛围、岁月变迁的沧桑感慨。

为此,遗址博物馆在设计叙事上需突出“探索的故事”,通过更强的专题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观众的好奇心;运用时间、空间和文明线索进行更加立体的表达,使博物馆的呈现更加丰满;同时,借助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对比和关联,突出该博物馆的时代属性和历史地位,从而将遗址博物馆打造成更具吸引力的文旅目的地。

陆建松:提升博物馆建设质量的三个关键路径

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陆建松就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以使命定位引领规划。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在立项阶段科学论证博物馆的独特使命——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明确其不可替代的文化责任与社会价值。通过国家至地方的分层统筹,避免同类主题馆的功能重叠,引导资源向特色化、可持续运营倾斜。

二是夯实学术与文物根基。强调博物馆核心在于深度内容而非建筑规模。呼吁加强考古遗址的多学科整合研究与历史语境重建,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文物内涵阐释,推动展览从器物罗列转向文明叙事,提升知识传播的有效性。

三是建立全流程专业协作。倡导考古学家、策展人、设计师三方全程协同——考古团队提供学术框架,策展团队转化教育叙事,设计团队创新体验形式。通过紧密互动确保内容与形式统一,使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共鸣的文化体验。

陈瑞近:考古博物馆应与综合性博物馆突出差异化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苏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陈瑞近认为,考古馆是一个城市的根脉,综合馆是一个城市的文脉。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塑造城市认同感,但需要突出差异化。

他说,考古博物馆与综合性博物馆的差别在于:考古博物馆专注于展示考古发掘成果,其核心是考古出土文物和遗迹本身;而综合性博物馆涵盖范围更广,可能包括社会历史、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藏品,来源不仅有考古出土文物,还可能有传世文物、捐赠文物等。同时,二者在展示侧重点上也有不同:考古博物馆强调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展示,旨在帮助公众理解考古工作;综合性博物馆则更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从多角度反映人类文明和自然世界。两者是两条不同的叙事路线,通过相互补充、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可有效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李岗:考古遗址博物馆是文博事业发展的价值引擎

中国博物馆协会考古遗址博物馆专委会主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认为,考古研究是考古遗址博物馆成长的核心基础,科技保护是其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成果转化则是赋能其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作为博物馆体系的新亮点和特色,新时代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应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展示方式,抓住当前大遗址保护的机遇,深化考古与保护研究,成为中国考古事业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价值引擎。(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谢娜娜 刘嘉仪 文/图)

素材来源:洛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