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明宣宗行乐图》揭秘:捶丸、马球、投壶,比高尔夫还潮的古代运动!

10-08

捶丸、马球、投壶……古人玩的运动,比现代人还潮!

你以为高尔夫、曲棍球、保龄球是现代人的专属?错!早在几百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玩得不亦乐乎。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图》里,明宣宗朱瞻基手持球杆,瞄准地上的小球——这不是高尔夫,而是中国古代的“捶丸”!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博物馆里那些让人惊掉下巴的古代运动。

捶丸:中国版“高尔夫”

捶丸,是中国古代球类运动项目之一。历史上盛行于宋、金、元三代,由唐代步打球至宋代演化出来

捶丸所用杖,俗称“棒”,有着不同的类形。球,又叫“丸”,用瘿木制成。根据《丸经》的记述,捶丸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场上设球穴,以杖击球。捶丸的场地,多设在野外,并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物。场上的穴边插有小旗,捶丸时,以球入穴为胜,胜则得筹。

明宣宗行乐图 锤丸局部

插播小趣闻: 明宣宗的球杆金玉打造,还有专人伺候换杆,堪称“古代球童”。

马球:唐代的“贵族运动”,比足球还刺激

马球,指的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发明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

马球盛行于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没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目前世界上对于马球的起源尚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以我国文献为史料记载的,我国马球运动应该属于本土运动并非外传而来。2008年6月7日,马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宣宗行乐图马球局部

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不仅成为帝王和贵族阶层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文献记载,当时相邻的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现藏故宫博物院的的《便桥会盟图》(辽陈及之绘制),有一专门描绘唐、突厥两国进行马球比赛的场面。画面以唐太宗李世民与突厥可汗颉利, 在武德九年 (公元 626年) 于长安城西渭水便桥会盟之事实为背景,画中,数名骑士策马持杖争击一球,场面颇为热烈、壮观。直至宋、辽、金时期,朝廷还将马球运动作为隆重的“军礼”之一,甚至为此制定了详细的仪式与规则。

便桥会盟图 打马球局部

插播小趣闻:历史上打马球受伤致死的皇帝:唐穆宗爱马球如命,最终因打球受伤而丧命。据记载,他在一次激烈比赛中坠马,伤势恶化,不久后驾崩。他的继任者唐敬宗李湛更离谱,日夜打球不理朝政,最终被马球选手苏佐明醉酒后刺杀。

投壶:古代版“飞镖”,文人的优雅竞技

投壶,源于射礼,是中国古代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 投壶,顾名思义,就是由游戏者轮流站在离壶一定距离的地方,用手把箭投向壶中并计算得分的游戏。

投壶最早由周代的射礼演变而来,早期的投壶主要是作为礼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春秋战国时期,投壶活动在民间和宫廷极为流行,其娱乐性也逐渐增加,而礼的性质则有所减弱。秦汉时期,则出现了称之为“骁”的新投壶技巧。魏晋南北朝时期,投壶娱乐性大大增加,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投壶方式,难度也随之加大。此外,在广泛开展投壶活动的同时,对投壶的壶也有所改进,即在壶口两旁增添两耳。宋元明清时期,投壶游戏依然在社会上十分流行。而到清末,随着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投壶则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明宣宗行乐图投壶局部

插播小趣闻: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不知道司马光曾经改过投壶游戏规则吧!宋代司马光不满当时投壶过于花巧,撰《投壶新格》规范玩法:

恢复古礼:强调投壶应“修身养性”,而非炫技。

新增规则:如“有初”(首投命中)、“贯耳”(投中壶耳)等计分方式。

影响深远:他的规则成为后世投壶的标准。

蹴鞠:中国足球的辉煌与落寞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代蹴鞠铜镜(国家博物馆藏)

插播小趣闻:项处—史上第一个因蹴鞠丧命的“真球迷”。

西汉“蹴鞠爵爷”:项处是陕西安陵的世袭爵爷,酷爱蹴鞠,即使名医淳于意警告他“再踢必吐血而亡”,仍坚持上场,最终病发身亡。《史记》记载:他的故事被写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成为史上首位因蹴鞠留名的“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