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户外科普活动新路径探索:破解同质化与拓宽受众范围

09-14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普教育活动日益受到重视。针对科普教育活动存在的同质化程度高、目标受众范围窄等问题,本文旨在探索自然博物馆户外科普活动新路径,以推动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研究及实践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公众越发注重自身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节假日时常见的热门话题 “ 科普之旅 ” 中可见一斑。《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 2022 )》显示: “ 十三五 ” 期间我国科普能力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2020 年达 2.84 ,较 2015 年增长约 40% , 2022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上升到 12.93%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 年)》中提到:到 2035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 25% 。为满足公众对科普知识需求的增长,我国正不断推进科普场馆建设。截至 2023 年,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 6565 家,其中自然博物馆的增量占据两成以上。

▲  上海自然博物馆“鸟撞计划” (来源: 央广网 )

1 、科普教育活动  

科普教育活动作为科普的一种主要形式,对象为社会公众,目的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通过不断推陈出新的策划方式、灵活多变的开展形式、创新多样的合作模式来满足公众与日俱增的科学文化需求。

科普教育活动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十六条规定: “ 科技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 ” 为科普场馆开展科普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强化了其主体责任。 2022 年,第 26 届国际博物馆协会( ICOM )大会通过新的 “ 博物馆定义 ” ,强调了博物馆的 “ 可及性 ” 和 “ 包容性 ” ,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以及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可见,科普场馆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需进一步明晰并拓宽其社会职能与使命,以全新的视角丰富科普教育活动的策划思路,面向更多领域的受众。因此,博物馆需要不断探索科普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模式,跨界成为了一种激发科普创新驱动力的选择。


▲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暑期科普夏令营 (来源: 拉萨日报 )

2 、户外科普活动  

自然教育强调走进自然、亲身体验,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和尊重自然的目的。户外科普活动的核心是自然、亲身参与和学习,具有不确定性、探究性和情境性的特点,许多研究表明其优势。户外科普活动在国外已发展成熟,多国已构建成熟的户外教育课程与指导体系,且自然博物馆开展这类活动符合其使命,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专业团队为开发活动提供条件,国外亦有不少成功案例。

户外科普活动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探究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其理论基础有:多元智能理论、体验教育理论、拓展理论、群体发展理论和最佳唤醒水平理论。

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研究指出,比起没参加户外科普活动的公众,在参加过这类活动的公众中, 75% 的参与者降低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在情感层面,增加参与者与自然的联系,减少对户外环境的恐惧。

▲  国家自然博物馆互动科普体验课 (来源: 国家自然博物馆 )

3 、什么要开展户外科普活动?  

博物馆户外科普活动是由博物馆举办的户外活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于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学习,强调亲身发现的过程,旨在培养自然意识和科学素养。

自然博物馆开展户外科普活动符合其使命,自然博物馆研究博物学,而博物学以人类的好奇心为基础,探究自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自然博物馆的教育目的是体现博物学收藏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除了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积极的自然情感和探索自然的能力。

自然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专业的队伍为开展户外活动提供了条件:博物馆不仅拥有天文、地质、动植物和古生物等丰富的标本和馆藏资源,还拥有一支从事科学知识和科普宣传、设计活动的专业队伍。与其他户外活动组织者相比,博物馆举办的户外探索活动具有科学性、全民性和终身性的特点。

▲  天津自然博物馆葫芦主题夏令营 (来源: 天津自然博物馆 )

4 、基于 5E 教学模式的户外科普活动  

5E 教学模式,一般被称作 5E 学习闭环,囊括了在认知产生时,五项和教育有关的认知阶段:投入( Engagement )、探索( Exploration )、释义( Explanation )、拓展( Extension )、反馈( Evaluation )。 5E 教学模式引导下的教育过程不再是僵化说教,而是在教育现场中实现教学合作,达成知识的积极架构。

4.1  投入(  Engagement  )    

引导学生投入户外科普活动实践中。博物馆管理员和科普员结合经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现本身具备价值,同时能够点燃受众学习兴趣的问题、现象、条件及其他各类形式的信息和线索。安排观众以小组的形式投入互动任务之中,引领观众把自身注意力投入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场景上,关注需要探索的科学问题。

▲  广西自然博物馆“小小博物学家”六景泥盆系研学 (来源: 广西自然博物馆 )

4.2  探索(  Exploration  )    

在探索实践互动中,学生就是户外科普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科普员和引导员需要支持学生投入户外探索的过程中,用实践理解自然现象,由自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科普员可以灵活运用设问、指引、互动、错误示范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探索方向进行尝试,更高效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自然博物馆可以让学生对展品所承载的信息通过探索形成内容联系,也可以从科学关系如时间维度(演化发展等)、结构维度(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关系维度(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生存维度(运动、消化、繁育、社会等)、分类维度(分类学)等进行探索。

▲  天津自然博物馆“奇趣自然,快乐探索”夏令营 (来源: 天津自然博物馆 )

4.3  释义(  Explanation  )    

释义,视为把知识、经过或操作方法转化为能被认知的认知体系,也就是将探索实践再次认知的过程,同时可以关联到其他方面。处于此阶段,博物馆管理员和科普员应激励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认知体系对刚才探索互动的过程和实践反馈进行认知整理与逻辑梳理,提出自己对户外自然生物的看法。

4.4  拓展(  Extension  )    

拓展,也可以看作迁移。处于拓展阶段,教学对象加入深层次讨论并搜集有关的新信息,明确了上一个阶段要点,从而拓展刚才已经吸收的知识,展示出已经掌握的认知与能力,并积极使用掌握的知识概念。博物馆管理员引导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原理运用迁移到各类可能的不同情境之中,使知识和原理得到新运用,并在新运用中鼓励观众吸收新知识。如关于海洋生物食物链的活动可以迁移到陆地生物以及多个生境中的食物链。同一活动针对不同学段进行调整使之适合也属于迁移的范畴。

▲  浙江自然博物院地质考察 (来源: 浙江自然博物院 )

4.5  反馈(  Evaluation  )    

反馈是 5E 教学模式的检验环节。检验和反馈环节科普员应当支持学生总结自己在整个户外科普活动中掌握到的知识和原理,反馈出自身能力的增强,并且也让科普员能有机会认识到学生在户外科普活动中的探索成果。

在整个户外科普活动结尾时,科普员也可以按照教学效果与参与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收获的知识,开展单独的反馈与评价环节。科普员在总结反馈学生户外科普活动收获时,可以对学生认知收获、自然任务完成进度、探索阶段展示的任务态度、学习小组配合程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反馈与评价。

▲  浙江自然博物院地质考察 (来源: 浙江自然博物院 )

总之,户外科普活动是自然教育和科学学习的一部分,通过探索自然世界的本真状态,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从大自然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参与者的科学素养。 5E 教学模式与博物馆户外科普教育的目标相契合,为学生打造户外教学场景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自然博物馆户外科普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小澜 .  浅析自然博物馆自然教育功能的认知与实践发展 .  中国博物馆 . 2021, (04): 63-66.

2、  赵霞  .  青少年户外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中国青年研究 .  2015  , (  04  ):  115-119.

3、  朱礼  .  自然历史博物馆户外探索活动开发探究  .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2023  , (  2  ):  90-95.

4、  杜媛  .  基于 5E  教学模式的活动设计——以中国铁道博物馆“火车车轮踏面”教育活动为例 .  中国民族博览 . 2022, (18): 194-196.

5、  赵妍  ,  高洁 .  跨界视域下科普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城市寻鸟季”为例 .  博物院 . 2024, (01): 103-110.

6、  金淼  ,  卢君辉  ,  赵洪涛  .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  2021,  6(2):  55-60  .

7、  金淼  ,  糜嘉琛 ,  卢君辉 ,  赵洪涛 .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开发方略 .  中国博物馆 . 2022, (01): 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