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博物馆展陈空间叙事策略:提升观众体验与科学传播效果
-
09-15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博物馆展示设计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空间叙事成为博物馆展示设计领域的新潮流与趋势。
我国自然博物馆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高质量的展览传播科学知识,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是自然博物馆履行其职能的重要方式。大部分自然博物馆在进行展陈设计时,均运用了类似的设计手法来表现展示内容:或运用场景还原的手法将展品置于模仿大自然的展示环境内,或通过分类法将展品放置于各个区域中,再辅以图文版面科普相关知识,故而各个馆易形成类似的展示形式。
空间叙事作为激活展品、观者与场所之间关联的新路径,为自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重庆自然博物馆(来源:重庆自然博物馆)
1、空间叙事理论
空间是我们每天生活中所接触和生存发生活动意义的场域。空间因为人发生的不同活动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而且被人们赋予不同的情感。所以人们的叙事形为和活动和空间关系紧密。人们通过叙事文本的记录,将过去在空间和事件中发生的形为表述出来,获取精神上的记忆和回忆。
叙事,即“讲述故事”,是人类基本的表达方式,深刻反映着人类的认知与思维方式。空间叙事,这一源自文学叙事思维的概念,通过三维空间这一独特媒介,巧妙地将展示内容依据“事件—空间—时间”的逻辑脉络有机串联,赋予空间以“可识别性”与“意向性”,流畅地向观众传达展示内容,深刻诠释其内在的文化精髓。
本文的空间叙事可以定义为利用三维物理空间作为载体,在其中进行一维时间上的叙事设计,将叙事行为应用于空间设计中,借助真实空间表达想要传递的情感与意义,令空间使用者准确接收传递出的信息并进行思考与理解。简单来说,也可以将空间叙事理解为通过空间来讲述故事。其本质是使设计者、使用者、空间与叙事内容之间做到交流互通,赋予空间独特性,趣味性与共鸣性。

▲伯克自然历史与文化博物馆(来源:环球网)
2、空间叙事表达方式的优势
2.1丰富空间的情感表达
用叙述事件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有助于空间情感的表达,设计师为空间和情感设置了关联,空间叙事设计放大了空间使用者身处空间内部时的感官敏感度,并且能够与情感要素构成紧密的联系。空间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一处细节都是叙事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共同为空间使用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感,基于此实现了情感与空间的共融。空间叙事设计有助于唤醒空间使用者对所叙述事件的印象以及对空间的内在感受,使空间使用者与叙事事件之间产生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

▲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来源:环球网)
2.2延续空间的文化传承
叙事与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空间借助各种各样的载体叙述事件然后将事件定格在空间之中,利用空间不同于书面文字的具象性和灵动性,把事件内含的文化牢牢根植于空间使用者的记忆中。从独立个体到公共整体,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空间,叙事在空间中自然而然地延续着,其中的内含的文化也水到渠成地传承着。
2.3拓展空间的设计思路
空间叙事理论将理性思维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创造出一个“阅读”的空间,让“阅读”不仅存在于书籍、电影和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人类时刻所处的空间当中,这种调动全身心在空间中感知与阅读所获得的体验,远高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更重要的一点,具有创新性的空间叙事设计方法,使得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注重建筑的多样化表达,避免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出现大量雷同的建筑,缓解建筑方案同质化的倾向,点燃了设计师在进行空间设计时的灵感源泉。

▲芬卞克自然历史博物馆(来源:环球网)
3、空间叙事在自然博物馆展陈中的作用
在当今博物馆研究中,展览叙事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空间性作为展览这一叙事媒介的独特属性,使空间叙事理论在自然博物馆展览中得到了应用。
3.1调动参观者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以物为展示重点,采用单向传输信息的展示形式。参观者只能通过观赏展品进行学习,无法通过实践探究科学知识。空间叙事理论的介入可以将自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从以物为主转变为以人为主。在空间叙事理论的指导下,展示空间设计从人的视角出发,将宏观叙事转变为多元的主题性叙事,从单一视角的线性叙事转变为多元视角的非线性叙事,通过多维度辅线丰富主线。

▲波皮自然历史博物馆(来源:环球网)
3.2提高展示信息的直观性
传统自然博物馆通常位于城市中,其展示空间与自然环境剥离。人们只能透过“玻璃盒子”观察展品,无法全面且直观地了解自然科学知识。然而,空间叙事的介入可以将自然博物馆从文物储存库转变为基于经验的知识获取平台和基于实践的学习探究平台。
可以将人与自然的互动作为一种阐明科学知识的叙事方式,提取自然意象和自然实践活动,从建筑空间视角审视自然历史发展,利用图形、色彩、影像、声音、灯光以及旁白,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塑造展示空间。通过微妙的并置叙事讲述藏品中蕴含的多重历史价值,强调空间与藏品之间的联系,构建生动的空间场景,使参观者通过直观和具象的视觉和行为体验,感知空间秩序以及展品与空间的关联,通过多维度和可参与性的空间叙事让科学知识可视化。

▲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来源:环球网)
3.3提升空间体验的层次感和创造性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自然博物馆广泛运用新媒体交互技术进行互动展示。这种高科技和多感官的互动形式为参观者提供了短暂的沉浸式体验,但其互动形式单一且缺乏特色,限制了参观者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影响了知识科普的深度。
空间叙事的介入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自然博物馆可以借助空间叙事提取一条或多条线索,通过连续且有主次的空间场景表达故事情节,展现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不同类型的展示空间设计中,可根据情节内容的主次关系,有效地组织不同形式的交互技术,通过不同的方式传达自然科学知识。

▲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来源:环球网)
4、自然博物馆展览的空间叙事展示方法
4.1线索挖掘
自然博物馆展览在主题确定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叙事线索来充实展览内容。除了概括性的文本描述外,还需要大量的标本、场景、化石展架等佐证材料来丰富展览。叙事线索在博物馆展览中通常为展览主体,同时为了强化展览设计主题,也可以根据主题来限定叙事线索,或者通过展览主体本身挖掘内部意义,为其搭建联系,创造主题。叙事线索的挖掘在检索和研究标本档案、整理地质历史时期事件的基础上,应梳理好时空线索,为空间叙事构建完整的时间坐标体系。
4.2文化转译
在博物馆展览中,展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自然信息。为了使观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展品所传达的信息,设计者需要对叙事线索进行文化转译。在转译过程中,所有的场景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保留大量与主题属性相关的元素。通过转译将原有的叙事内涵植入新的空间,如将色彩、建筑、布局等元素转化为主题空间的各种语汇。

▲天津自然博物馆(来源:天津自然博物馆)
4.3空间表达
空间的划分和展厅的布局是展览空间表达的重要部分。展览空间应根据展览主题和展品的特点进行划分,包括主题区域、时间轴或空间轴的展示等。合理的展厅布局,可以实现展览内容的有机串联和流动,使观众能够系统地理解展览的脉络和主题。
展览中的道具、灯光、声音等都是修辞手法,目的是营造与展品相适应的环境氛围,从而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同时,要注意展览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确保观众在浏览展览过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观展体验。
展览空间的导引设计也是展览空间表达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设置展览导引牌、地图、指示符等,引导观众顺利游览展览,并确保观众能够理解展览的主题和内容。此外,导引设计还可以根据展览的流线和观众的视觉惯性,引导观众有序地移动,避免拥堵和混乱。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技术在展览空间表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设备等技术手段,可以为观众创造更加丰富、沉浸式的展览体验,呈现更多元化的展示方式。

▲天津自然博物馆(来源:天津自然博物馆)
5、自然博物馆展览的空间叙事策略
5.1在布局中呼应故事空间
自然博物馆包含如地形地貌与地理知识等空间属性的展示内容,这一部分内容能作为叙事中的故事空间。在话语空间中,展陈设计者可以通过空间布局对故事空间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模仿性再现,以表现具有空间属性的展示内容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因为观众对实际空间的感知会决定其对故事空间的感知,从而影响对相关信息的接收效果,故而展示空间布局需对故事空间中包含的信息进行准确地传达。
5.2基于话语时间考量空间次序
在自然博物馆中,因空间的次序决定了观众的观展顺序,要使展示达到既定效果,就需基于话语时间来考量空间次序,通过对观众动线的设计,使观众观展的话语时间符合展览设计时所预设的话语时间。对于自然博物馆中存在先后顺序的展示内容,都可通过对空间次序的设计来把握其叙事的重点,基于空间能够表现内容结构的这一特性,由空间次序来引导观众的观展顺序。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来源:吉林省自然博物馆)
5.3通过叙事视点强化空间形态
当观众视点与展览所预设的视点相重合时,就能接收到展览所期望传达的信息,并受到其中所蕴含理念的引导。在展览中,可基于展示中的实物等要素,使观众观展的视角与叙事视角一致,构思观众视点与展项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展陈设计时,需预先模拟目标观众的感官视点,并根据可能出现的观众行为对展项造型进行推敲。
5.4构建数字化叙事情境
建构数字化叙事场景以“人、馆、物”为策略对观众、馆厅、藏品进行综合式服务。将展品本身(signifier)与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signified)紧密关联,通过设计恰当的符号形式语言,如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增强观众的情感投入。博物馆通过融入叙事性思维,将展览设计为一个连贯的故事线索,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产生连续性的体验和情感共鸣。
该设计策略包括虚拟重建自然历史场景、模拟恐龙生活或提供与展品相关的虚拟互动体验。其作为一种艺术装置,在某种意义上重在唤起和触动人们的体验、感知和领悟,而不是劝服和说教;在另一种意义上,它体现出高度自觉的意向性,那就是让展览的意义和本质在数字审美中显现出来。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来源:吉林省自然博物馆)
总之,博物馆作为空间叙事的主体,其历史意义根植于对藏品内涵的挖掘与深耕,不仅要强调藏品主体本身的价值诠释,以公众需求为展览导向,还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而基于空间叙事的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将打破传统的仅展示标本的孤立式静态展览方式,使观众多感互通,形成独特的文化体验。
主要参考文献:
1、方洲.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展示空间叙事策略研究——以武汉自然博物馆为例.上海工艺美术. 2025, (02): 104-106.
2、高文灿,赵子伟,贾悍.基于空间叙事理念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5, (08): 107-110.
3、胡雨欣.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博物馆设计研究——以洛南县旧石器博物馆为例.长安大学. 2024.
4、穆容冰.基于空间叙事学理论的博物馆空间设计研究.鲁迅美术学院. 2019.
5、史舒扬.空间叙事理论视域下的博物馆科学传播路径研究.名作欣赏. 2024, (36): 67-69.
6、向玥霖,田原.空间叙事在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3, (21): 100-102.
7、于婷婷.空间·体验·共情:智媒视域下博物馆叙事策略探索.新闻传播. 2025, (06): 25-27.
8、张诗琪,秦魏丽娜.博物馆展览的空间叙事构建与视觉表现.美与时代(城市版) . 2024, (08): 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