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展陈技术创新:场景复原与多媒体互动的融合实践

09-15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要,提升参观体验,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形式上推陈出新,突破传统展示方式,利用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展示形式全方位突出展览主题,并根据不同的内容需求,以可实现的技术手段,增加场景设计,以达到沉浸式体验的目的。  

而在众多展陈技术中,场景作为支撑博物馆沉浸式交互设计的基础理论,因其独特的魅力和效果,已经成为博物馆展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   场景 ”   ,博物馆能够将历史、自然、文化等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犹太人纪念馆(来源:沉浸城市)  

 

  1 、什么是场景 ?    

场景   (Scene)   最开始的运用是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它是指在艺术创作中布景的场面,又指情境。从戏剧角度讲,场景的设计主要是特定时空内表现的形式,或者根据情境人物所发生的具体行为,表现特定故事情节的过程。从电影学角度讲,通过一个又一个不相同的场景,最终汇总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在博物馆展览的陈列形式设计中,营造场景是可以打动观众的重要展示手法,但并非独立的艺术形式,场景的构思与创建必须充分理解和提炼文本内容,凝结最为突出、最具特色的部分,并将其物化,通过对具有一定地域背景的建筑、景观、遗址、生活场景、历史事件等进行复制还原和场景搭建,充实展览内容,满足展览多样性的表现需求,以更直观的形式语言生动、真切地诠释展览主旨,使观众通过物化的场景感受历史情境,感受展览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沉浸式观展体验。场景化的实物展示不仅是一种创新的理念,更是一种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展示方式。  

设计师根据展厅空间和内容的需要,借助目前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的施工与展示方式来确定展览中的场景如何营造。一个展览中经常是多场景存在的,各个场景之间可以是关联的,也可以是独立的。在展览空间中,观众与展品、观众与观众之间因不同的参观流线相互形成一种戏剧性关系。  

家自然博物馆 “云端自然”线上虚拟展厅 来源:国家自然博物馆

  2 、自然博物馆的展陈中为何要加入场景?    

自然博物馆的关键功能属性之一是科普教育,如何更为有效地向观众传递信息成为展陈设计的核心要点。馆内展品多为地质、生物、矿石、化石的标本以及复原模型,展示形式以标本陈列并辅以图文解释为主,虽然相对直观,但在传递深层次专业信息方面存在局限性。  

普通观众仅能了解物种的大致情形,却难以准确领会物种差异、行为习性、生活状态等专业性知识内容,更多情况下需要依靠仔细阅读图文展板或聆听讲解员解说才能理解,这无疑加大了观众获取知识信息的难度。如何在有限的展陈空间中助力观众深入了解展品,是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沙飞船实体体验与多媒体虚拟体验(来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近十几年来,国内大多数自然博物馆在经营理念和新技术运用上有所更新,然而在突出展陈特色和提升用户体验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在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实践中,有些场馆借鉴了世界先进自然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经验,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展陈系统,涌现出一些较为先进的展陈设计。  

有的场馆注重展示标本与互动式多媒体设施相结合,既丰富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又有效地融合了自然与科技元素,并且能够将标本组织成连贯的生态场景。  

例如青岛贝林自然博物馆,运用数字影像和交互技术,打造出互动体验型自然博物馆。馆内标本姿态多样,各标本相互组合形成完整的场景还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二层展厅的   “   生命之树   ”   展品能够与一层展示区域产生互动,观众在二层展厅借助   AR   望远镜可向下观看到叠加于一层展厅的虚拟互动影像,使观众得以近距离观赏这些历经亿年却依然栩栩如生的生物形象,仿佛穿越时空,踏入远古的梦幻之境。  

青岛贝林自然博物馆(来源:青岛贝林自然博物馆)

  3 场景 的表现形式    

场景的营造是采用艺术手段对客观环境进行艺术处理,通过改变空间中特有的形态,并结合色彩、灯光、声音、造型、图案、材质等设计要素,带给参观者新的视觉刺激,让参观者获得全新的体感体验。  

在以往的展览设计中,场景的体现大致分为三类,分别为场景式复原、情景式再现和情境式互动。  

▲   甘肃张掖 空中看 系列 (来源:北京一彩)

  3.1 场景式复原    

场景式复原陈列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将展品及与展示内容相关的背景、人物、事件或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概括和提炼,通过相关辅助展品、材料与设备、光影系统、音响设备等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是将陈列对象的原生态环境或是事件发生场景在展厅中进行再现。  

场景复原形式一般分为整体复原、局部复原和原址复原三种类型。遗址类博物馆的展陈较多采用原址复原形式,在综合及其他专业类博物馆常设展中,会利用整体复原的展示形式。而在博物院临时展览中,因空间限制,一般会运用局部复原的展陈形式。局部场景复原陈列以原生环境为依据,以藏品为主要展品,配合其他辅助展品,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重庆自然博物馆 来源: 重庆自然博物馆

  3.2 情景式再现    

博物馆展览中的情景设计更强调情感的传达,情景设计是寓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地展示媒介的组合设计,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精神环境。相比场景复原的设计形式,情景式再现的设计空间限制更小,它既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空间,也可以是在地面、墙面、顶面中单独呈现,采用丰富的声、光、视等科技手段,并将展示物品与技术充分融合,形成吸进观众的全新亮点,它更多强调情感的传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氛围营造。  

▲     重庆自然博物馆 来源: 重庆自然博物馆

  3.3 情境式互动    

情境式互动,以情境为场景,以互动为感受。博物馆展览中的情境式互动,是将展览从一个以   “   物  ”   为中心的陈列场所转变为一个以   “   人   ”   为主体的交互场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观众对于沉浸式体验、多媒体交互等需求急剧增加,他们对于参观博物馆展览的需求不仅是接收知识,同时希望可以在展览中找到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互动。  

魔幻互动沙池 (来源:北京一彩)

  4 、国内外自然类博物馆场景设计    

  4.1 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作为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的角色存在,它的分馆为上海科技馆,是上海地标性建筑,整体场馆在一座公园中简称,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构成,总面积约   5   万平方米,建筑形态是放生物向上生长的状态设计,直观的表达了自然特性。主要展示内容以古动物、人类发展是及动植物进化围绕展开。  

上海自然博物馆场景展示运用仿生轨迹与场景还原的艺术表现手法。仿生的概念起源于自然,她诠释着每一个生物体的表达,反映出生命轨迹的存在形式。  

通过仿生轨迹的方式能做到更好的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繁衍过程以及死亡过程,而在场景展示之中,能使参观者更能直接的接触大自然的状态是局部场景展示的根本,场景设计可以让观众通过五官感知自然界的存在方式,适当的场景氛围营造也有利于调和空间状态。  

上海自然博物馆 来源: 上海自然博物馆

  4.2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属于滨海火山地质地貌风景区,坐落于福建省漳州市,总体面积大约   100   平方公里,整体保存了具有代表性的第三纪中心式火山喷发构造形迹和后期风化侵蚀的地形地貌景观,南碇岛的柱状玄武岩、古火山口、串珠状的火山喷气口群和玄武岩的形态构造,是四种世界罕见的火山地质遗迹标志,天然的火山地质博物馆整体建筑为纪念碑谷的形式。  

火山地质公园博物馆与其他的传统博物馆展现不同的是空间中大面积为参观者提供休闲娱乐和体验区域,而非古板的展示陈列。采用这样的展示使空间较为灵活,作为地质公园,存在大量室外空间,使区域较为丰富。  

博物馆空间中大部分的内容都以微缩景观、娱乐以及光、电、模型、标本、图文解说的方式展现给参观者,力求带给参观者全新的时空氛围体验。其中空间中最优的氛围表达方式为展厅中的   3D  

爆发体验厅,整体空间通过生、光、电的综合运用,模拟真实火山爆发的场景。让参观者更近距离的感受大自然的震撼力,整个体验过程中讲述了大自然如何摧毁一切生物,而经过几百万年地质的变迁,陆地和海洋又有了新的模样。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 地质公园博物馆 来源: 北京一彩

  4.3 日本阿苏火山博物馆    

阿苏火山博物馆,主要展示的内容包括世界火山相关知识体系以及阿苏周边的自然环境情况。空间中设置多面多屏幕,可以满足参观者对火山知识的全面了解。  

博物馆展厅中,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的动态场景模型可以带领参观者感受阿苏火山变迁的整体过程,结合声音、光线、语言一同表现出来,播放的快慢参观者都可以随意调控。  

在二楼展厅中,展示形式也多为互动模式,参观者借助展示仪器,对展示物品进行深刻了解。在自然里的鸟类介绍中,参观者可以通过按钮,选择想听的鸟儿的叫声,博物馆在阿苏中岳火山口安装了两个摄像头,在博物馆二楼的火口监控操作体验角落里,参观者可以自由地操控其中一个摄像头,即时察看火口不同位置的情况,整体空间充满了科技感。  

日本阿苏火山博物馆 来源: 日本阿苏火山博物馆

总而言之,博物馆承担着向社会大众传递文化信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并以展览为依托传播社会文化而场景作为现今博物馆备受欢迎的展陈形式,能够提高观众的参观兴趣,更好地实现情感传达,更好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探索场景与观众体验、自然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教育性。以科技手段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推动中国自然类博物馆展览陈列的高质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冯亦. 博物馆展陈空间场景氛围设计研究 ——以抚松地质博物馆为例. 沈阳建筑大学. 2023.

2、 何树, 兴王龙. 场景再现技术在重庆自然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 科技风. 2025, (04): 1-3.

3、 李雨, 徐莉, 常华丽. 穿越地球时空看亿年生命演化. 地球. 2023, (3): 28.

4、 刘冰. 博物馆展览陈列中场景艺术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文物天地. 2024, (11): 124-126.

5、 宋晨. 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场景营造的设计方法探究——以河北博物院为例. 东方收藏. 2024, (03): 23-25.

6、 谭奇. 身临其境: 博物馆沉浸式交互场景的营造与设计. 博物馆管理. 2022, (03): 68-80.

7、 汪筱林. 我国古生物遗址博物馆的现状及展望.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1, (6): 38-44.

8、 姚远. 增进体验感的自然博物馆展陈数字化场景呈现——四子王旗地层古生物化石原地埋藏馆改造升级.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4, 9(06): 66-73.

9、 张沁. 场景设计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运用及意义——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 天南. 2023, (06):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