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企合作模式解析:自然博物馆与企业创新合作案例与价值

09-14

自然类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和展示自然及其环境物证以及自然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承载着传播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重大使命,具有收藏研究、展览教育、休闲旅游等多项社会功能。探索自然类博物馆和企业的合作(简称 “  馆企合作 ”  )方式,拓展馆企合作领域和创新合作模式,是打开自然类博物馆科普资源多元化,展陈形式多样化局面的新方式。

▲  热河生物群发现 100  周年专题展 (来源:北京一彩 )

1 、 “ 馆企合作 ” 模式  

在博物馆传播中,  “  馆企合作 ”  通常指博物馆与企业(如科技公司、策划公司、建筑公司、文旅公司、媒体公司等)在文化传播、展览策划、文创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这一合作模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商业资源的互补以及社会效益的提升。

▲  国家自然博物馆“远古热河——中生代重要化石发现”特展 (来源:北京一彩)

2 、 “ 馆企合作 ” 的   必要性    

一个良好的馆企合作协同机制,应是  “  让最擅长的人干最擅长的事 ”  ,并形成有效的合作、互补、监督、管理机制。

企业是博物馆展陈设计、文创设计、科普产品等方面设计与制造的执行者,经验丰富,善于创意策划和创新设计,从创意到设计和制造一条龙。而自然类博物馆视野较为开阔,掌握行业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信息。企业与自然类博物馆共同研发和创新,既能满足自然类博物馆的创新与展览需求,又能丰富企业的  “  创新设计库 ”  ,提升其创新能力。这种 “  馆企合作 ”  模式不仅有效扩大了自然类博物馆的传播范围,还增强了自然类博物馆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徐善衍教授在《域外博物馆印象》一书中讲到  :“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以往经过的引进与模仿已经走到了尽头;单纯引入北美模式、欧洲模式或是日本模式,都不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实际。只有把握国情,适应需求,并在已有  30  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拥有世界眼光,坚持走出一条 ‘  内生式 ’  的创新发展之路,才是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前途所在。 ”

“  馆企合作 ”  模式可以说是 “  内生式 ”  创新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二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推进了自然类博物馆创新的发展之路。

▲  第十一届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从龙到鸟”国风艺术画展(来源:北京一彩)

3 、 “ 馆企合作 ” 的现状  

“  馆企合作 ”  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合作领域的扩展以及合作成果的显著提升。

3.1 合作形式的多样化  

“  馆企合作 ”  的形式多样化体现在合作方式从最初的资源共享、联合展览,逐渐发展到文创产品开发、数字平台合作等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合作模式。

故宫博物院与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巨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展览的联合推广,还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文物的线上展示和传播,使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种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的传播效能,也为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

▲  山西自然博物馆“进化——龙变鸟科学艺术展”(来源:北京一彩)

3.2 合作领域的扩展  

“  馆企合作 ”  的领域扩展表现在自然类博物馆不仅要与科技公司、设计公司合作,还与品牌、文旅、传媒等多类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博物馆与时尚类企业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化传播方式。如:大英博物馆与时尚品牌  Gucci  的合作,通过将博物馆的经典藏品元素融入时尚产品设计中,使得博物馆文化以新的形式进入大众生活,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消费者。这种领域扩展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还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受众基础。

3.3 合作成果的显著提升  

“  馆企合作 ”  的成果显著,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通过与企业、品牌的合作,博物馆能够拓宽收入来源,如文创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联合展览的收入分成等。这种经济与文化双赢的合作模式,逐渐成为博物馆 “  馆企合作 ”  的重要趋势。

博物馆  “  馆企合作 ”  的现状反映出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文化传承者转变为文化创新者和社会资源整合者。

▲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科艺融合·龙鸟争艳”科普展(来源:北京一彩)

4 、 “ 馆企合作 ” 的   几种模式    

“  馆企合作 ”  的模式可以分为战略联盟、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根据实际合作对象和目的,自然类博物馆可以选择最适合其资源与发展需求的模式。

4.1 战略联盟模式  

自然类博物馆与合作伙伴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享资源,实施联合战略,实现双赢。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合作双方在资源、技术、目标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互补性。自然类博物馆可以利用合作方的技术资源实现展览数字化、互动化,同时合作方可以借助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提升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  山西自然博物馆“进化——龙变鸟科学艺术展”(来源:北京一彩 )

4.2 项目合作模式  

自然类博物馆与合作方围绕特定项目(如临时展览、标本借展、展陈展具以租代建、合作运营、文创产品开发等)展开短期合作,双方各自承担一定的责任与成本。通过资源整合,这类合作能够在短期内实现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如:北京一彩空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 “ 国风科学艺术 ” 系列作品项目与国家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自然类博物馆进行项目合作,运用中国传统工笔国画形式,创作出《进化 —— 从龙到鸟》、《喓喓古虫 —— 恐龙时代的昆虫》、《中国恐龙》等系列作品,尝试用更形象生动的手法描绘 “ 进化 ” 这一长时间、多层次的演化历程,为我们重新解读这段远古历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  “国风科学艺术”系列作品项目(来源:北京一彩 )

4.3 资源共享模式  

资源共享型合作则更加侧重于通过共享藏品、展览空间、宣传渠道等,实现博物馆与合作方的共赢。

此外,  “  馆企合作 ”  的模式还可以细分为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

横向合作是指博物馆与同一层级的机构,如其他博物馆或文化机构的合作;

纵向合作则是博物馆与上游或下游产业(如供应链、生产商、营销渠道)的合作。这些合作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合作双方的资源匹配程度、市场需求以及博物馆自身的发展战略。

总体而言,  “  馆企合作 ”  的模式应立足于博物馆的资源优势,结合外部市场和观众需求,以实现科普宣传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  重庆自然博物馆“进化——飞向蓝天的恐龙” 国风科学绘画展(来源:北京一彩 )

未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博物馆  “  馆企合作 ”  的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博物馆需要在合作中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在保持文化传播核心使命的同时,实现与其他企业的互利共赢。这种 “  馆企合作 ”  模式不仅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创新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蕴韵 , 徐姗禾 , 郭浩 . 博物馆传播中跨界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 未来传播 . 2024, 31(6): 58-66.

2、 付琼耀 . 自然类博物馆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几点实践与思考 . 自然遗产与文博研究 . 2024, 7(00): 38-45.

3、 刘奕 , 秦伟 , 胡坤 . 馆企合作创新展品的思考与实践 .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 2019, 4(02): 29-36.

4、 孟庆金 . 科研是自然类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 . 中国博物馆 . 2013, (4): 14-21.

5、 穆祉潼 , 魏峻 . 意义视角下博物馆展览传播的语境、策略与效果 . 东南文化 . 2024,(4): 119-126.

6、 王阳 , 王磊 , 苏靖 , 张大陆 . 馆企合作模式下展品研制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 学会 . 2022, (08): 53-56.

7、 徐善衍 . 域外博物馆印象 .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8, 157.

8、 张培 . 新媒体时代地方博物馆对地域文化传播的新思考 . 文物鉴定与鉴赏 . 2024, (16): 102-105.

9、 赵妍 , 赵洪涛 .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科学家精神传播路径探索 . 中国校外教育 . 2024, (4):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