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博物馆体验式展览设计:创新科普教育展陈与互动策略解析
-
09-14
自然博物馆的关键功能属性之一是科普教育 ,如何更为有效地向观众传递信息成为展陈设计的核心要点。体验式展览是新时期 自然 博物馆面对 “ 博物馆困境 ” 推行的举措。体验式展览 如何应用于自然博物馆,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 成都 自 然博物馆(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 、自然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的英文为 nature history museum ,其中的 history 并不是历史的意思,而是源于拉丁文的 historia ,意为探索研究和描写记录; nature history 翻译成中文则是博物学,也被译为博物志、自然志。因此自然博物馆更确切的名称应为自然史博物馆,研究的对象则是博物学。博物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博物学的研究主要指对大自然的宏观观察和分类,包括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
自然博物馆是博物馆的最重要的种类之一,是用来收藏与展示具有重要自然历史意义的标本的博物馆,也是对相关标本进行研究与宣传相关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自然博物馆馆藏的藏品包括天文、地质、植物、动物、古生物和人类等诸多方面。
▲ 新疆 地质矿产博物馆(来源:北京一彩)
2 、体验与博物馆体验
2.1 什么是体验?
“ 体验 ” 在《辞海》中的解读是 “ 人通过亲身经历来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 ” 。
体验是人类重要的认知途径。不同于其他认知途径,它更强调个体通过主动接触外界进行实践从而形成认知。
个体通过体验来学习的方式又称 “ 体验式学习 ”—— 这种个体主动学习,在体验中习得知识的过程既能引发个体的好奇心,达到 “ 乐学 ” 的目的,又能使个体对所习得的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大大地提升教育效果。
体验式学习与体验相比,更加强调人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悟和反思,进而对知识进行构建,并通过实践行动提高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 新疆 地质矿产博物馆 ( 来源:北京一彩 )
2.2 博物馆体验
博物馆体验即观众通过参观博物馆获得的体验。 传统的博物馆展览主要采用 “ 博物馆 → 观众 ” 这种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观众通过亲自动手探索、内化而获得新认知的学习途径受到限制,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博物馆给予的信息,丧失了发现问题与根据个人情况建构知识的宝贵机会。随着 “ 以观众为中心 ” 的服务理念愈发被博物馆界所重视,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已成为众多博物馆的共识。
博物馆迫切需要改变理念,将观众置于陈列展览的中心地位,将参观展览的主动权还给观众。在此背景下,博物馆体验式展览博得了多方关注。

▲ 上 海自然博物馆(来源:上海自然博物馆)
3 、体验式展览
体验式展览是博物馆传统展览模式的创新,是基于一定空间范围借助原景重现、交互设计(如VR 、 AR )、数字影院等科技手段为观众提供各类体验的一种展览,其目的是让观众通过体验获得认知、行为乃至世界观方面的改变。体验式学习是体验式展览运行的理论基础。体验式展览的要素包括体验者、体验内容和体验媒介。
体验者即观众,是体验式展览服务的对象。体验式展览尊重观众的主体地位,与传统说教式展览不同,体验式展览为观众提供足够的自由,观众完全可以遵从内心决定是否要参与体验以及参与何种体验。观众在体验式展览中具有很强的自主权,因此主动性是体验式展览的一大特点。
体验内容是观众参观体验式展览的目的,包括感官体验、知识习得体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内容。感官体验是最低级也是最容易获得的体验,包括视、嗅、味、触、听五个方面。有的展览向观众提供单一的感官体验,有的展览则能提供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感官体验,这些感官体验互相结合,带给观众一种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因此,沉浸性也是体验式展览的一大特点。
体验媒介即体验项目,是观众获得博物馆体验的重要途径。体验项目包括情景再现模型(沙盘等)、体验装置(游戏机、互动答题机等)、交互技术 [ 虚拟现实( VR )、增强现实( AR )和混合现实( MR ) ] 、数字影院及互动活动等。
传统展览注重内容传达,不要求形式设计过分夺目,而体验式展览注重形式设计的效果从而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感官体验。除了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持外,它还需要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其运行与维护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因此,科技性也是体验式展览的一大突出特点。

▲ 上海自 然博物馆(来源:上海自然博物馆)
4 、国内自然博物馆展示现状与不足
4.1 展品信息内涵不足
首先,信息呈现较少。一些标本的展示方式只在展品旁用文字呈现物种、产地及时代,再无其他科学信息,展品信息相对精简,容易导致参观者快速游览,对展品停留时间较短,参观者在参观后大多只能识别出展品的大致物种,对展品与相似物种之间区别和联系等专业性知识缺少,不能给参观者深入了解,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馆与馆之间内容具有相似性。由于自然信息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一些自然博物馆在自然信息的阐述和表达上具有相似性;
最后,展品内涵不足。只通过展品和文字信息的呈现,观众难以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不能深入明白展品的珍贵原因,无法立刻唤起观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难以实现自然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目的。

▲ 内蒙古自然 博物馆(来源: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4.2 展示方式存在局限
首先,参观者感知方式单一。自然博物馆展品多为将标本保存于展柜中静态展示,展示方式常常与公众有距离感,例如一些标本为了在玻璃展柜中展示,公众无法近距离触摸感受,无法充分进行感知和体验,造成参观者无法对展品进行全面认知;
其次,展示方式同质化,每个展厅均有图文展板展示,展板都是规则的长方形状,缺少在造型和色彩等方面的设计,相同的展示形式重复性地出现容易降低参观者的兴趣和探索欲;
最后,展品趣味性较弱。一些展品的信息专业性较强,容易让参观者难以理解,自然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教育场所,应区别于传统的说教式传递知识,趣味性的寓教于乐方式让观众体验会更好的掌握自然知识。

▲ 天津自然 博物馆(来源:天津自然博物馆)
4.3 空间逻辑关联较弱
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展品常按标本种类进行分类陈列,缺乏生态连贯性。这样的展示方式难以让观众了解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环境的一体性。观众在自然博物馆观展的过程中由于展项与展项之间的关联性弱,导致展项信息呈现并列状态,展项之间缺少联系会降低参观者的代入感,导致学习效果不深入,最终观众会对展厅中展品之间系统的联系缺乏宏观认识。
5 、自然博物馆体验式展览策略
自然博物馆的体验式展览是一种以观众为中心的展示模式,强调通过增加多维度感官感知来吸引受众兴趣、通过营造情境化空间环境促进受众沉浸体验和通过创设社交空间和增加展品互动性方式,促进人的互动交流。

▲广西自然博物馆(来源:广西自然博物馆)
5.1 多维度感官感知
首先,视觉是人类最有效、最直接地接收信息的方式之一 。
在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中要想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就需要在空间设计中通过亮度、颜色等要素丰富参观者的视觉感受,不同的视觉要素会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和体验感受,在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中促使空间环境和展品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视觉上引发参观者思考和共鸣同时传达展示相关的信息。自然博物馆空间的亮度可以通过设计达到视觉信息传达的目的。
其次,触觉系统是人们通过身体与外界进行接触,进而产生对事物的感受和认知的关键途径。在自然博物馆中就体现在参观者通过触觉感受空间环境及展品,从触觉体验中获取认知,由此可见,触觉可以激发参观者与自然博物馆空间的互动,并通过互动能够让参观者探索知识,促进博物馆空间的信息传递。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在进行触觉体验的设计时,不仅可以通过空间的立面墙面触感和标本展品本身的触感进行设计,还可以体现在展示空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体验上。
最后,多感官联合展示融入展示设计中,有利于展示信息更多元化的传递。这种展示方式应对展品进行多角度的信息挖掘,除了展品本身自然信息的呈现,充分挖掘标本背后的丰富内涵,探索藏品背后的故事,全面阐述标本的珍贵的原因。在自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标本藏品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主要涉及到展示藏品本身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展示道具。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参观者感知标本展品的主要途径。这种全方位的感知过程,不仅让参观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标本藏品的形态、特征和细节,同时也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进一步获得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知体验。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来源:北京一彩)
5.2 营造情境化空间
在自然博物馆的空间情境设计时,可以选择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化情境。生活化的情境对参观者不会产生陌生感和抵触情绪,同时满足参观者的认知需求,可以帮助参观者在情境中进行互动体验,学习到与生活相关的自然知识和经验常识。在生活化情境的设置上,如对 “ 城市昆虫在哪里生存 ” 的展示内容可以通过对居家阳台、公园绿地、近郊山区和滩涂湿地这四处场景营造,给参观者以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促使参观者与环境情景互动,更好地发挥自然博物馆空间的探索性和体验性。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来源: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5.3 创新互动性展项
互动性体验展示不仅丰富了展陈的多样性,更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更为直观、生动的学习平台。通过互动,参观者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展览中,与展品进行更为紧密的互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
一是打造社交空间。首先,亲子空间引导交流。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设置亲子交流空间,能有效引导成人与儿童的交流与互动,利用语言交流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展示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其次,举办科学科普、互动性活动。自然博物馆作为科学普及和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科学科普和互动性活动,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实践形式展示出来。
二是加强展品互动性。传统的展柜标签和实物展示形式呆板枯燥,无法调动参观者的兴趣,而自然博物馆强调的是趣味性学习,以及体验式学习注重探索和体验,所以在自然博物馆空间中提供互动性展示是解决博物馆展示空间枯燥乏味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互动性展示最显著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互动性展示使整个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产生人与物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让观众在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参与体验的同时获取知识。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来源: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总之,体验式展览是自然博物馆展览模式的创新,符合新时期观众对高质量博物馆展览的要求,同时也响应了国家对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意见,对提升自然博物馆展览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吸引观众注意力有积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孟庆金, 杨德礼. 中国大陆地区自然博物馆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博物馆. 2009, (1): 72-81.
2、 蒲昱晓. 我国自然博物馆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客家文博. 2023, (3): 21-28.
3、 齐佳望. 史前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互动体验研究. 辽宁大学. 2022.
4、 王晴焕, 王思怡. 博物馆体验式展览的概念性问题探讨. 文博学刊 . 2022, (03): 70-78.
5、 王也. 试论自然博物馆中的互动体验展示. 中国民族博览. 2020, (08): 210-211.
6、 文严. 浅析基于观众体验的博物馆展览设计. 中原文化与旅游 . 2024, (17): 8-10.
7、 张一凡.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 ——以陕西自然博物馆自然展馆为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