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形式分类与创新应用——从VR到AR的沉浸式体验

09-15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数字化转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前沿技术正在重塑博物馆的传播模式、管理方式和观众体验。

1、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概念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文化传播的媒介和模式,也改变了博物馆在数字时代的传播规律,在促进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字化展示是指以数字信息为基础,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体展示技术,区别于实体展的实物性和空间性等基本属性的展示方式。

而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是指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以数字方式进行展示和传播的展示方法。数字化展示中的关键媒介包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丰富了展品信息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为博物馆观众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使文化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准确、有效。

以弗所体验博物馆:“阿耳忒弥斯神庙”。(来源:Sandra Ciampone / 土耳其文化部/DEM博物馆

2、博物馆数字化的价值

2.1 政策扶持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一级文物等为重点,推进相关文物信息高清数据采集和展示利用。国家可以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和技术协作等手段,推动数字藏品资源库建设及公众文化服务平台的完善,为智慧博物馆的落地实施创造条件,提升藏品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能。

湖北恩施空中看系列来源:北京一彩

2.2连接传统和现代的需要

随着未来中国博物馆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观众越来越关注博物馆个性品牌的塑造,各个展馆之间的独特性,这也导致文创工作成为博物馆的新兴力量,作为连接社会的一种新方式,在数字化时代展现出更为深度的融合,也就是除了文物传播文化的途径,博物馆文创也以服务的形态进入市场,需要根据各个博物馆自身的特色和定位,来提取出自生的文化驱动力,转化为一定的传播动力。

这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对于部分观众来说文化已经不再是观展过程中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观展的重要重中之重,浮光掠影式的打卡传统观光游,已经难以满足观众对于历史文化、艺术思想的深度追求。

浙江自然博物院文创(来源:浙江自然博物院)

2.3向以人为本转变的需要

在说到博物馆的功能时,从传统博物馆的以展示品为主体,主要提供展示作用的,甚至现在有的小的展厅也就是将展品摆放在那里,任由观众浏览,也没有做多余的提示。这充其量也就是供物品摆放的一个场所,这是传统的以物为本的体现,也就是以展品为主体。

但是在数字化的现代,包括未来,计算机处理技术将会极大的提高技术表现形式,可能会出现比现实存在的文物更具有文化价值的传播,虽然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但是其运用技术创造出来的一个文化传播可能是非物质化的。而现代博物馆的传播手段基本上是以观众为主,围绕观众进行交互设计、人体工程学设计等,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的为观众考虑,将传播内容表达的更为直接。

中国地质博物馆(来源:中国地质博物馆)

3、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形式分类

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关键在于数字技术呈现的展示观念和内容表达能否满足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需求。根据数字展示技术应用的选择和展示效果,对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分类:一是辅助型平面数字展示;二是基于交互的数字化展示;三是基于沉浸的虚拟数字化展示。

3.1多媒体平面辅助展示

目前,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多以数字媒体技术辅助实物展示为主,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展示形式。作为实体展示的延伸,数字化展示对博物馆阐释的内容进行了补充。

在静态展陈方式中增加多媒体数字屏幕或移动终端,提供音频、视频、动画等动态内容,使展示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深入。例如,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运用了数字展柜,在展示实体狗头金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动态信息向大家展示了狗头金的造型结构,为观众提供了更详细的展品信息。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来源:北京一彩

有的展示柜上还设置了二维码,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查询感兴趣的展示信息,在探索中学习。数字化展示为观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渠道,提升了展品信息的丰富性,实现了高质量地进行文化传播。

3.2多模态交互展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运用多模态交互形式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的跨场景搭建成为博物馆展示形式之一。多模态交互指利用图像、文本、触觉等多模态信息进行人与数字媒介间的信息交换。

博物馆通过数字交互技术应用,将展示内容呈现给观众,观众可以通过触摸数字设备、手势控制、语音识别等方式与展品进行互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展示内容和主题。这种展示形式消除了展柜、玻璃等媒介造成的观众与展品之间的物理隔阂,打破了展品脱离原生环境传播信息的窘境,通过各类数字展示技术的参与,使展品都成为其原生环境场景重现与创造的重要道具。观众通过与设备间的交互,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来源:北京一彩

3.3沉浸式虚拟体验展示

沉浸式虚拟展示是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60°全景漫游、巨幕投影等数字技术,创造出逼真的视听展示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该类型展示最大的特点就是观众在无法近距离观察实体展品,或在看不到藏品实物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参观,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强化人们在博物馆的游览体验。这种展示类型除了适合藏品多的综合性博物馆,更适合藏品少的专题性博物馆,弥补了传统展示方式和内容的短板,数字沉浸虚拟展示在视觉上可以覆盖观众的视角范围,增强了展示的视觉震撼力、冲击力和感染力。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沙飞船实体体验与多媒体虚拟体验(来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4、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策略

4.1为本:感知优先的观展形式

感知优先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激发人的深层认知,一方面在于最大化数字化展览的形式优势。不同于美在感官上的被动接受,深层认知主要源于自主产生的思考,人的自发感想是展览实现有效阐释的重要标准。

而为了使观众在展览中主动产生深入的思考,必须提供外界形式带来的感知层面的沉浸感。数字化展览则在创造沉浸感方面具备强大的功能,这一优势使展览允许观众通过多感官的交互体验直观地探索内容。

对于观众来说,任何展览的初步体验通常源于观展形式所带来的感受。在数字化展览的语境中,主要存在开放式游览、剧场式导览、沉浸式观览和环绕式参观四种模式

这些模式通过不同的导向性和互动性,展示了各自的展示方式和体验形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对于展览内容的理解。因而,整个观展过程中,展览的引导模式构成了观众的最外层形式体验。

重庆自然博物馆虚拟展厅(来源:重庆自然博物馆)

4.2“”“同一:阐释优先的叙事形式

展览本身是一个双向交流的信息场,联系的结果是的共鸣。阐释强调与观众发生联系,并取决于人的

身心参与及其程度。而联系的过程是基于认知的,这种结果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形式设计对观众的邀请功能,吸引人主动实现信息接收与情感共鸣。

展览形式要确保叙事的阐释全面性与联想引导性,当在2个方面着重优化:阐释框架的构建、叙事信息的延伸。一方面,阐释框架通过提供结构上的支持,确保展示信息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便于大众理解与接收。另一方面,叙事并非平铺直叙,还应把握内容的节奏与信息量,实现以小见大的延展效果。

国家自然博物馆“云端自然”线上虚拟展厅来源:国家自然博物馆

4.3身临其:无界流动的空间形式

在数字化展览的空间性层面,边界消隐的形式设计为主客环境的沉浸性提供了重要支撑。数字时代下,除了

三者的边界在展览中开始模糊不定,媒介空间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亦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影响下逐渐消隐化与流动化。在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形式设计中,这一变化具体表现于2个方面:实体空间的无界化、虚拟空间的动态化。

从空间需求来看无界化的形式设计率先涉及到对空间组合与空间实相的精细规划。在具体设计中,空间实相涉及到空间尺寸、比例、形状、光线等各个方面,构成了宏观组织策略实施中的重要中观调整要素。当空间组合的内在转折点被弱化,或通过错觉手段调整人对于该展示系统的直接感知,从而使人获得更强烈的沉浸体验

从空间效果来看,动态化的形式设计涉及到展示场景与展示氛围的综合演绎。一方面,动态性的场景能在有限空间中呈现大量的、多变的展示效果,减少展项数量对空间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氛围营造是数字化展览中文化生态的表现核心。通常,氛围依附于空间,旨在创造出一种身心共鸣的情境逻辑。

国家自然博物馆“云端自然”线上虚拟展厅来源:国家自然博物馆

总之,数字化展示是博物馆结合数字媒体技术改变文化传播态势的重要实践。数字化展示为观众提供了开放性的传播空间,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和沉浸感,扩展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传播范围。

数字化展览的形式设计并非技术的堆砌,更是技术与艺术、科技与文化体系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是对博物馆展览形式的革新,更是对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度探索与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梁雁路.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与提升.人民论坛. 2025, (06): 107-109.

2、王昕悦,周林.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形式设计的趋势分析与优化策略.设计艺术研究. 2025, 15(02): 68-72.

3、姜灵子.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与沉浸式传播.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2024, (00): 278-286.

4、姚瑶.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示陈列中的创新应用.收藏. 2025, (01): 135-137.

5、喻林.智慧视觉: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场域创设与展览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包装. 2025, (03): 103-105.

6、古花开.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叙事逻辑研究.东南文化. 2023 , 5 : 151 - 158 .

7、杨思淼.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空间设计研究.安徽建筑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