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重塑博物馆?数据安全、文化解读与未来发展深度解析

10-08

今年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很快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力,人工智能再次引发社会热潮,成为一个街谈巷议的话题。作为主要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当然也是其中的必要一环,全国各大文博场馆在AI应用上十分积极,这也意味着它将成为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一部分。

日前,“智博未来·AI赋能博物馆发展”等专业论坛相继举办,众多专家学者与业界人士齐聚,共同探讨AI在博物馆领域的无限可能。当下,AI究竟为博物馆带来了哪些变革性的影响,又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带着这些热点问题,本刊记者对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进行了采访,试图探寻AI赋能博物馆的发展轨迹与未来图景。

中国国家博物馆虚拟数智人艾雯雯

应用现状与机遇

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在刘超英看来,该主题强调了社会形态的快速变化与新技术的冲击,深刻揭示了博物馆在新技术浪潮中寻求变革的迫切性。在这一背景下,AI技术正成为博物馆探索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尽管目前AI在博物馆的应用仍处于探索实验阶段,但已在多个领域展现出潜力。

在展览展示方面,智能导览与互动体验是最常见的应用场景。部分博物馆引入的AI导览系统,借助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个性化讲解服务。观众只需提出问题,系统便能依据预设数据库和算法,提供针对性的文物解读。此外,人机对话、AI合成内容等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展览设计,为观众带来新颖的参观体验。一些博物馆尝试利用AI技术生成展览中的部分图文内容,或是通过虚拟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增强展览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不过,刘超英指出,当前AI在博物馆的应用尚缺乏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博物馆并非科技应用的前沿领域,对于新兴的AI技术,还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不同规模、类型的博物馆在技术应用能力和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难以形成普适性的成功模式。以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它们虽然在数字化建设上走在前列,但由于场馆性质、藏品特点和观众群体的独特性,其经验难以直接复制到其他博物馆。尤其是大量依托古建筑建立的中小型博物馆,在技术应用上面临场地限制、资金不足等问题,更难以开展大规模的AI实践。

近年来,借助AI让文物“活”起来的视频在网络上频繁出现,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虚拟数智员工与馆藏文物对话的案例,引发广泛关注。这类创新尝试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机遇。从传播形式来看,AI技术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展示的时空局限。通过虚拟数字人、AR/VR等技术,文物不再局限于实体展柜,而是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虚拟数字人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这种新颖的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年轻观众群体,有效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

从传播效果而言,AI技术能够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往,博物馆的展览和讲解往往较为专业和严肃,对于普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来说,理解门槛较高。而AI生成的互动内容,以更加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的方式解读文物,让文化传播变得更加“接地气”。例如,一些博物馆利用AI技术制作的文物动画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使更多人愿意主动了解文物知识,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这种现象虽然带来了机遇,但博物馆需保持理性和审慎。”刘超英强调,技术手段终究是服务于文化传播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过度依赖技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可能会导致观众忽视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削弱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本质功能。博物馆应始终将挖掘和阐释文物的价值作为核心,合理运用AI技术,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挑战与趋势

当前,AI赋能博物馆面临诸多核心瓶颈。在技术层面,数据安全和技术成本是两大突出问题。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敏感性,在AI技术应用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不被泄露、篡改,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AI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维护成本高昂,对于大多数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来说,资金压力巨大。以引入智能机器人导览为例,除了前期的设备采购费用,后续的数据更新、技术维护、知识产权等问题,都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而这些成本的分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在文化解读准确性方面,AI也存在明显不足。AI生成内容往往依赖于现有的数据和算法,缺乏对文物背后复杂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和情感认知。在展览大纲撰写和展陈设计中,AI虽然能够快速生成文本和图形,但难以体现每个博物馆的独特性和策展人的个性化思考。博物馆的展览是基于长期研究和学术积累的成果,每一件文物的陈列、每一段文字的表述,都蕴含着深厚的学术逻辑和文化底蕴,这是AI目前无法替代的。

在博物馆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模式上,也存在亟待优化之处。目前,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深度的相互了解。科技企业在研发产品时,往往基于自身对博物馆需求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可能与博物馆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博物馆由于缺乏技术专业知识,在使用企业提供的产品时,也难以充分发挥其功能。这种“技术与内容两张皮”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阻碍了AI技术在博物馆的深度应用。刘超英呼吁,博物馆与科技企业需要建立更加紧密、高效的合作机制,通过深入行业调研梳理博物馆的真实需求,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研发产品,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从宏观视角来看,AI对博物馆社会功能的重构具有巨大潜力。未来,AI有望推动博物馆从传统的文化展示场所,向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的文化服务平台转变。在社会教育方面,AI可以为不同年龄、知识背景的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通过分析观众的学习行为和兴趣偏好,AI能够定制专属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内容,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更加精准和高效。

在文化传播方面,AI技术正展现出强大的拓展能力。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云展览”“云参观”有望实现常态化。这不仅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能让更多观众跨越地域阻碍,便捷地享受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边界。展望未来5—10年,刘超英指出,尽管AI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前景广阔,但要真正实现其价值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合理运用技术,确保其在博物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博物馆从业者需要重点关注和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其中,数据积累是一切应用的基础。然而目前,博物馆在数据管理和设备应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许多博物馆在采购智能设备(如机器人导览)后,往往只注重前期使用,却忽视了后续的数据更新、维护以及问题改进。设备出现故障后,多是被动维修,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和优化,也鲜有人深入关注其长期运行效果和潜在价值挖掘。

基于此,业界期待“AI+博物馆”领域能出现颠覆性创新。从技术融合角度来看,AI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或许能为文物数字版权的保护和交易提供有效方案,从而推动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文物保护领域,AI技术的突破可能实现对破损文物的精准虚拟复原,为文物修复工作开辟全新路径。更长远地看,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迭代,未来甚至可能诞生完全由AI主导的智能博物馆,实现从藏品管理、展览策划到观众服务的全流程智能化运作,彻底重塑博物馆的运营和服务模式。

在博物馆与教育、文旅等产业的融合方面,AI也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育领域,AI可以助力博物馆开发更多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文化教育产品,与学校课程深度融合,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在文旅产业中,AI能够实现旅游线路的智能规划,将博物馆与周边的文化景点、旅游设施有机串联,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体验。

然而,要实现这些愿景,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刘超英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博物馆AI应用的统筹规划,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博物馆与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AI+博物馆”生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让AI真正成为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