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博物院临时展览盘点:2014-2024年特展与文明交流主题展
-
昨天
摘要: 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以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宫殿建筑群为依托,将宫殿辟为展厅向公众敞开,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能之一,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览自建院始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内容完备和特色鲜明的展陈体系,以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华诞前的十年为研究视阈,将故宫博物院陈列展览的组成、特色与角色等方面纳入其中,探索梳理、归纳十年间故宫博物院陈列展览的结构脉络,以期打造更高质量的展览,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实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9645个,……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达6833个。2023年末,全国文物机构藏品5017.2万件(套),其中,文物系统管理的国有博物馆藏品3363.3万件(套),占藏品总量的67.0%。2023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3.0万个,其中,基本陈列1.3万个,临时展览1.7万个。接待观众140266万人次,同比增长119.3%,其中,未成年人32203万人次,同比增长101.2%,占参观总人数的23.0%。文物系统管理的国有博物馆接待观众102129万人次,同比增长123.7%,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72.8%。”
作为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式的博物馆,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见证了中国文博事业的肇建与发展,将于2025年迎来建院100周年华诞。陈列展览是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景区、博物馆和公共文化机构四重身份的重要职能之一,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陈列展览的结构而言,故宫博物院内的陈列展览由原状陈列、专馆陈列、临时展览三个部分组成,2014年以来,故宫博物院相继精心策划实施了包括雕塑馆专馆陈列、寿康宫原状陈列以及“茶·世界——茶文化特展”“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有界之外——卡地亚与故宫博物院特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等临时展览在内的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和富有社会影响力的各类型展览。
一、 故宫博物院陈列展览的组成
作为博物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陈列展览架设起博物馆馆藏资源和社会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实现博物馆社会和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起到公共服务和文化传播的作用,“陈列展览是博物馆面向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是面向公众传播文化信息的独特语言,即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藏品为基础,配以适当的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采取适当的艺术形式,进行直观教育和信息传播。其中‘展’,就是指博物馆应将文物藏品提供出来展示;其中‘览’,就是指博物馆将社会公众吸引过来参观。”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览经过建院百年的创建、实施、验证、发展,形成了完备和独具特色的展陈体系,“陈列展览按照展览时间长短及举办地点可以分为常规陈列(含原状陈列和专馆陈列)、临时展览(含院自办专题性临时展览和引进展览)和巡回展览(含国内巡展和出国展览)三大板块。”其中,故宫博物院内的展览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
(一)原状陈列
原状陈列是故宫博物院历史悠久、极具特色,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展览类型。原状宫殿中的陈设严格依照历史档案记载去恢复与布置,力求再现历史原貌,让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久远的历史氛围。故宫博物院是“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著名博物馆”。“故宫最早的原状展览,始于1950年配合‘全国戏曲工作者会议’,筹办‘清代戏曲史料展览’。朱先生为准备此次展览,查阅了大量原始档案,还专门访问了当年曾在畅音阁戏台上演过戏的老演员,以及在这里伺候过太后和皇帝听戏的太监。在此基础上,按照清代内廷演戏的实际要求布置了阅是楼、畅音阁原状展览。”这些陈设期间的文物藏品与历尽沧桑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一起构成故宫博物院的原状陈列,真实生动地向观众展示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宫廷文化。
目前,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的原状陈列主要分布在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咸若馆、寿康宫、养心殿(暂闭)、储秀宫、皇极殿等区域。
201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寿康宫原状陈列对观众开放(图1)。寿康宫位于紫禁城的外西路,是清代皇太后居住的宫殿,由正殿、东西配殿、后殿、围房等房屋组成,分三进院落。寿康宫始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竣工于乾隆元年(1736)十月,是乾隆皇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建造的颐养起居之所,崇庆皇太后在此生活了42年,此后恭慈皇太后、康慈皇太后也先后在此居住。寿康宫自故宫博物院成立迄今,一直作为文物库房使用,从未对外开放。此次寿康宫一区中轴线与东配殿辟为原状式展区,恢复乾隆年间的陈设,让观众以观历史之“状”。

图1 寿康宫原状陈列展厅局部
(二)专馆陈列
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以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古建筑群落作为馆舍基础,现有展厅目前全部开设在古建筑之中。在古建筑展厅内举办展览,既是故宫博物院的特色,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通过精致的展览让皇家宏富的收藏精彩地呈现给观众,是故宫博物院展览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故宫博物院的专馆陈列由珍宝馆、雕塑馆、陶瓷馆、钟表馆、家具馆、戏曲馆、书画馆、雕版馆、御药馆、数字馆(暂闭)、古建馆(暂闭)、青铜器馆(暂闭)、武备馆(暂闭)等组成。
位于紫禁城东部宁寿宫区域的珍宝馆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专馆陈列之一,以展示清代宫廷御制和清宫收藏的珍贵文物为主,是故宫博物院展示皇家文化和艺术的最重要窗口之一,备受参观者的欢迎和瞩目,展厅主要展示由金、银、玉、翠、珍珠等贵重材料制作的珍宝类文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众对博物馆的陈列形式、内容都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自1958年开放以来,其间经过多次改陈与调整。为迎接建院九十周年,故宫博物院再次启动珍宝馆改陈计划,此次改陈包括位于皇极殿东、西两侧的庑房,共四个展厅,分别以珠宝、金银、玉石、盆景类文物为主题。一期改陈为皇极殿东庑南、北展厅,已于2016年9月3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二期改陈为皇极殿西庑南、北展厅,于2019年春节前正式对公众开放。改造过程中除了在展室装修、空调设备、照明灯具等硬件设施上进行提升外,还通过优化展柜设计的手段,实现沉浸式展览,以突出宫廷特色。
以皇极殿西庑南展厅为例,展示面积约220平方米,主要展出像生盆景类文物(图2)。像生盆景,又称宝石盆景、工艺盆景,使用金银、珠宝、玉石、珊瑚、象牙等珍贵材料制景,配以金银、珐琅、玉石、漆木等制作的盆,材料华美,工艺考究,色彩绚丽,展品中的代表如铜镀金嵌珐琅海棠式盆红珊瑚盆景,采用整枝红珊瑚制作,又如木胎海棠式盆翠竹盆景,以碧玉为竹、白玉为石,小巧精致。如何在单调、狭长的空间内展现造型繁复、体积偏小、极见工艺的盆景类文物,作为文物展出“舞台”的展柜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改造过程中采取设计和使用龛柜的做法,是对古建筑环境下金属质地展柜传统外观样式的一次有益尝试。特别是针对盆景类观赏文物设定的龛柜有效地解决了大体量、外形单一展柜展示环境下观众观赏视线不“聚焦”、展柜光环境不“聚焦”、整体展示效果不“聚焦”的问题,提升了博物馆氛围与展陈效果。

图2 皇极殿西庑珍宝馆展厅局部
(三)临时展览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基本陈列之外的十分重要的业务活动。……经常举办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使社会公众在博物馆可以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享受,更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故宫博物院的临时展览包含故宫博物院依托自身藏品资源策划实施的展览、故宫博物院联合境内外相关文博机构依托多方藏品资源联合策划实施的境内外展览以及故宫博物院引进的境内外展览等,是故宫博物院陈列展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石渠宝笈特展”于2015年9月8日在武英殿书画馆和延禧宫展厅同时开幕,近300件(套)珍贵书画藏品通过展览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展览分为“典藏篇”和“编纂篇”两个部分,分设在武英殿和延禧宫,武英殿的“典藏篇”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轴,注重揭示书画收藏、流传、辨伪的历史,分为皇室秘赏、重回石渠、考订辨伪三个单元展出82件(套)书画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列女图》(宋摹本)、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东晋王珣《伯远帖》、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延禧宫的“编纂篇”以《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来源、编纂人员、编纂体例、贮藏地点及其版本与玺印五个部分逐次解析《石渠宝笈》诸编的内容与特征,展出故宫博物院藏以及《石渠宝笈》诸编著录的典型作品72件(套),其中图书善本十二册,《石渠宝笈》所用宝玺十五件。
“石渠宝笈特展”是《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第一次展览,展览一经开幕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观众参观热度空前,因凌晨就开始排队、排队长到数小时、“进宫”就飞跑……而一度诞生新词“故宫跑”。时任院长单霁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石渠宝笈特展’,表面上看大家认为故宫深藏的书画文物出来了,最知名的如《清明上河图》《五牛图》等。‘石渠宝笈特展’从筹划到正式展出花费了2年多时间,但是背后的研究工作那就是几代人的积累,是多年研究的成果。我们这次不仅是展明清的这些文物藏品,主要是展《石渠宝笈》是如何编纂的,什么样的体例编纂,什么样的入选标准,编纂人员是哪些,当时他们的学术水准怎么样,《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当初储藏在什么样的地点、什么样的环境中,它跟帝王的文化情趣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把《石渠宝笈》背后的故事通过展览进行呈现。”
十年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临(特)展览(表1),呈现给广大观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水涨船高”的文化需求。
表1 2014—2024年故宫博物院临(特)展览信息表




相对于其他博物馆来说,故宫博物院陈列展览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一座基于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而建的博物馆,这里举办的宫廷原状陈列、固定专题展览和临时专题展览在内容或形式上都与这座大城密切相关,在“努力将故宫博物院建设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的使命和愿景下,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览在服务广大观众的过程中传承、开拓、发展,不断优化陈列展览体系,逐渐形成了包括原点、特点和亮点在内的陈列展览的“故宫特色”。
(一)原点:宫殿中的展厅,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览与文化遗产保护密不可分
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不同于大多数现代化博物馆馆舍场所专门因博物馆规划、选址、建设的情况,故宫博物院的馆舍建筑依托明清时期紫禁城宫殿建筑群,目前所有的展厅都开辟在古建筑之中,是在紫禁城宫殿群这座不可移动文物、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举办陈列展览。
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一场展览绝非易事,展览筹备的原点和首要课题就是要考虑如何保护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体于故宫而言,这里的文物保护包含两个层面,首先,尊重和保护古建筑、古建筑展厅;其次,保护文物展品。重视保护建筑群原貌和文物展品,即无论是内容策划、形式设计的角度,还是现场施工的角度,均以保护古建格局为基本出发点,与此同时尊重观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性化要素贯穿于设计始终,面临特殊的古建筑展厅,努力寻求古建筑保护、营造舒适的展示空间、文物展示保护以及现代化展示技术应用之间的平衡点。”
目前,故宫博物院内临时展览展厅有午门城楼展厅(包括城楼正殿和东、西雁翅楼展厅)、神武门城楼展厅、文华殿展厅、永寿宫展厅、斋宫展厅、景仁宫展厅、乾清宫东西庑展厅等。
以午门城楼展厅为例,2004年午门修缮工程正式拉开帷幕,是继武英殿大修工程全面竣工之后“百年大修”系列工程的又一重大项目,午门正殿展厅的改造在不改变古建格局、历史信息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既满足改造的初衷,辟为约88平方米的展厅满足展览展示的各种功能要求,营造舒适的观众参观环境,又充分展示、保护古建筑本体,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于一体,展览展示与文物古建相得益彰。2005年5月,故宫博物院与法国凡尔赛宫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中法文化年重要项目之一“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在新改造的午门正殿展厅开幕,标志着关闭三十多年的午门正式对观众开放。同时,改造项目获得了2005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创新大奖,得到了国际行业认可。
2013年,作为“平安故宫”工程和故宫整体修缮工程的重要项目,故宫博物院开始对午门雁翅楼及崇楼区域进行保护维修及展厅改造,整个改造过程贯穿工程质量、人员、建筑和文物的安全,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兼顾修缮与开放,于2015年竣工。相较于改造之前的午门正殿展厅,改造后,整个午门展厅区域包括东西雁翅楼展厅和午门展厅,是故宫博物院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规格最高的现代化展区。作为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的重点展览“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于2015年10月10日在整体改造完成后的午门正殿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开幕,包括书画、玉器、陶瓷、漆器、珐琅器、织绣品、家具、戏曲等多种文物类别总共500余件(套)文物,在2800平方米的大型展览空间充分演绎清代帝后庆生的盛况(图3)。

图3 午门“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展厅局部
(二)特点:原状陈列,穿越真实历史的展览
“故宫博物院的原状陈列全称为‘明清宫廷史迹原状陈列’,是严格遵循历史档案记载去选择与布置,最大限度恢复历史原貌,利用原明清宫廷留存的实物及其他辅助展品,力求真实地再现当年皇帝、后妃等历史人物的政务活动、日常生活或历史事件的场景和原貌的展览,是故宫博物院历史悠久、极具特色,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展览类型。”
观众进入故宫博物院就仿佛穿越来到了明清古代宫廷,在这里目光所及之处皆历史。养心殿是中国古代历史赫赫有名的建筑之一,位于乾清宫西侧,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康熙年间,这里是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的造办处作坊,雍正年间,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到溥仪出宫时,清代共有八位皇帝在养心殿居住过。
在建筑格局上,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密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殿,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
如前述,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的原状陈列主要分布在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咸若馆、寿康宫、养心殿(暂闭)、储秀宫、皇极殿等区域。
(三)亮点:全景沉浸式展陈空间
营造沉浸式展陈空间是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将观众引入博物馆这个大课堂,而且作为展陈手段,可以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氛围中,增强互动性、提高参与感、丰富体验感、提升获得感,提升展览的效果。就故宫博物院而言,在展览筹备过程中要用好古建筑群这个沉浸式的“大环境”和打造具有故宫文化印记的沉浸式展厅“小空间”。
充分利用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群这个沉浸式的“大环境”,将古建筑群打造成为开放的展厅。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明清两朝紫禁城的基础上,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其自身也是一件壮美的“展品”,观众在由午门观众入口进入院内之后便进入了沉浸式的大展厅,第一印象就是直观的、“眼见为实”的震撼体验。
2019年1月8日“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正式向公众开放。展览通过六大主题全面展现清代宫廷过年习俗,在大规模展出885件(套)文物的同时,故宫博物院还将整个开放区域打造成春节文化的大“展厅”,力图多维度为观众呈现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共设置文物展览和沉浸体验两个版块,其中,文物展览位于前端午门展区(包括城楼正殿和东、西雁翅楼展厅),沉浸体验部分则分布于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域。相较于室内展厅,在室外,乾清宫前丹陛上树立天灯和万寿灯,成为众多观众的打卡地点,万寿灯装饰华丽,有“歌舞升平”“吉庆祥瑞”等灯联,体现吉庆寓意。设在乾清宫东庑的“宫里过大年”数字沉浸体验展,以紫禁城丰厚的年节文化为主题,划设门神佑福、冰嬉乐园、花开岁朝、戏幕画阁、赏灯观焰、纳福迎祥六个部分,通过数字技术、虚拟影像等科技手段,让观众沉浸其间,感受别样的年味。
同时,着力打造具有故宫文化印记的沉浸式展厅“小空间”。将紫禁城古建筑所承载的古建筑元素、历史信息、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等多元因素,运用到陈列展览设计过程中,丰富艺术设计呈现,提升展览陈列效果。
三、 故宫博物院陈列展览的角色
(一)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灿烂故事
作为我国最高的艺术殿堂、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多元文化的交流汇聚之地,故宫博物院“以公众需求为根本,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建设‘活力故宫’,是我院的发展方向和根本追求。”不断努力探索,更好地发挥故宫博物院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深入研究、科学利用宏富的馆藏文物资源,将馆藏文物资源、科研成果等有效转化为一系列观众看得懂的多样化展览,让观众通过参观博物馆汲取文化营养,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2022年1月25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29家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展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文渊阁举行。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以“源”“流”“汇”三个单元,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阐发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展览作为故宫博物院2022年开年首场大展,以宏大的历史视角为公众奉献一场丰富精彩的文化大餐,引发强烈反响。
(二)开放视野,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不断扩大国际合作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拓展博物馆发展空间的重要方式。紫禁城自建立以来,一直是东西方文化融汇交流的窗口,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故宫博物院成立以后也一直承担着中外文化交流任务。”
2016年10月20日,“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在故宫博物院圆满闭幕。为期两天的论坛活动期间,来自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这3个国际组织,以及中国、埃及、希腊、印度、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墨西哥等8个文明古国的近50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博物馆学者,就“世界古代文明遗产领域交流合作的规划与前景”等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地对话,并共同发起旨在促进人类文明保护与发展的《太和宣言》,其中明确提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人类创造丰富多彩的文明,它们交往融合,延绵发展,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文化遗迹,构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我们提议,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框架内,文明古国可以率先合作起来,通过举办文物交流展览以及其他相关活动,迈出传承古国文明的坚定步伐,促成文明古国之间建立起通畅的交流渠道。”

图4 神武门“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的匈牙利贵族生活”展厅局部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24年(截至2024年9月)故宫博物院相继推出了包括“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至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展”“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的匈牙利贵族生活展”(图4)、“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等在内的20项交流与互鉴主题展览(表2),有效拓宽了与全球博物馆行业的合作路径,不断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
表2 2014—2024年故宫博物院引进(域外)展览信息表

结语
“故宫收藏的近200万件文物,特别是数量巨大的皇家旧藏,既反映中国明清时期的宫廷文化和典章制度,又展现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更是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典型反映。”2025年,故宫博物院将迎来建院百年华诞,作为一座拥有百年发展史的世界级博物馆,陈列展览自建院起一直是故宫博物院服务社会大众、实现文化价值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能。故宫博物院经百年积淀建立了完备的展陈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展陈特色,在对文化遗产保护、文物资源活化利用、观众服务质量提升、前沿科技赋能和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不断探索中,迎接挑战,抢抓机遇,努力打造彰显时代特色、富有文化底蕴、具有故宫“烙印”的高质量展览。
素材来源:策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