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安博物馆历史厅设计:吴越国文化展陈与多媒体设计亮点解析
-
09-25
临安博物馆历史厅
前述 : 临安博物馆历史厅展陈内容以吴越国国史及文化内涵为核心,前溯根脉基因,后续文脉传承。 历史厅分为 山水福地 文化源远、和谐乐土 奠定基因、文化传承 润泽临安 三个单元,着重展现临安历史文化的全貌。
设计亮点: 馆内布展材料及展示墙体摒弃常规布面材质打印与龙骨隔墙做法,运用定制化展项、中岛回廊式布局打破了传统封闭隔墙展示空间。

东南乐土 吴越家山
步入序厅,可见大美临安神游之旅展项,触摸屏与墙面拼接屏 双屏互动 ,查询临安美景。

主题墙面以 场景画与投影相融合 的方式呈现。墙上巨幅油画“天目千重秀”在光影中铺陈临安秀美山水, 动静结合 。
以下视频来源于展示课堂
主题墙左侧设置 艺术装置,介绍苕溪、临安、天目山由来。光纤灯与水晶球高低错位排列,组合成一幅连绵起伏的天目山峰峦意境图。


镀锌板烤漆框架+透明钢化玻璃 隔断组成艺术装置的外壳,乳白色亚克力雕刻字贴于玻璃上,呈现出轻盈通透的视觉效果。

01 山水福地 文化源远
第一单元,展示动植物化石,以及远古先民使用过的石球、手镐、刮削器。这些器物,印证了临安先民很久以前就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
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临安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历代积淀,为五代时期乡人钱镠创立繁盛的吴国创造条件。
单元牌 :运用铝板框架+丝网印刷钢化玻璃结合波浪肌理背板组合安装。

展柜:定制专业展柜,内部高低错落,铝板UV打印内容与展柜藏品一一对应,达到了 展藏结合的效果。


展示隔断与展柜合二为一,展台底部磨砂玻璃罩内暗藏LED灯带,营造出一丝朦胧与空灵感。


佛教初兴展项运用 透明屏,参观者通过触摸屏幕即可查询相关内容。底部连绵山峦造型使用铝板UV雕刻,前后叠加,远处观看,隐约 形成立体的山脉。


02 和谐乐土 奠定基因
唐宋之间,乱世纷争。临安乡人钱镠 趁势崛起,统一两浙,开平元年立国吴越。至太平兴国三年钱弘俶纳土归宋,已有七十二年,在钱氏三室五王的经营下,吴越国以保境安民、善事中原为念,发展生产、开拓海运、崇佛尊儒、建树多方,成为乱世偏安的“东南乐土”。

幻影成像:钱镠59岁获封吴越王,衣锦还乡,踏马而归。如今,主题展利用幻影成像技术,立体重现钱王在故乡临安杀牛具酒,张锦为幄,大宴乡亲的场景。

从临安起家,治杭城、平两浙,立吴越基业,钱镠的政绩彪炳史册。
走上 汉白玉制作而成的平台, “金书铁券”就位于展台中央,与墙面LED屏结合详细记叙赐卷的日期和受赐者的姓名、官爵、功勋业绩等。周围饰以黄杨木雕 ,展现一军十三州景象,气势磅礴,地面设置地砖屏 展示吴越国之版图。

黄铜铸造的“金书铁券”底部以钢化玻璃为支撑,与周围浅色的汉白玉栏杆互为映衬,将原本厚重的金属展现出悬浮轻巧的状态。

定制展台、展柜与展示隔断前后错位排列丰富了空间层次,触摸屏查询提升了展项互动性,4者完美融合,为展墙的立体呈现找到答案。



保境安民,纳土归宋 :此展项运用了 影像与微缩场景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屏幕中雷雨交加,屏外仆从挑着行囊登船,百姓沿途跪别相送,这一幕便是钱弘俶带着全族三千余人赶赴开封,面见宋太祖,以纳土归宋换取百姓安居的景象。

03 文化传承 润泽临安
钱氏归宋,江南延续繁荣,催生“苏杭天堂”。宋元明清,临安对吴越文化一脉相承。耕织图诗“是民生为本的体现,天目瓷与昌化石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支撑。佛教盛行,众多外僧慕名而来,山水清幽引文人风雅题咏,地方乡贤利国利民恩泽故乡。

一件《於潜女》白色 石材浮雕引人注目。这一幕,将苏轼诗中於潜女的形象具化,让人联想到千百年前“青裙缟袂於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的画面。

而时任南宋於潜县令绘制的《耕织图诗》运用 投影的方式呈现 ,置于《於潜女》对面,与之遥相呼应。

场景画与微缩模型相结合让平面展板变得立体,以山水画为背景,微缩模型犹如画作中生长出来的建筑,古镇千家烟火飘散,商贾云集。

定制图案 软膜灯箱与玻璃展柜结合,勾勒临安宋元明清集市之盛况,物产丰富,文化繁荣之景象。

元代的铜权、明代的龙首白玉带钩、青花吉语瓷碗,还有清代的粉彩磁盘、铜镜等千余年前记忆的器物正静静置于展柜中,等待着参观者,链接过去,来看一眼千百年前的临安。


总结: 以吴越国国史及文化内涵为核心诉说临安城市千年变迁,以现代展陈方式为手段,活化展示内容。 回廊式布局、定制化展项、多媒体运用等方式,让展陈设计更加丰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