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照明品牌现状与竞争格局:一线品牌如何应对同质化与价格战?

10-08

国产博物馆照明品牌的崛起是近十五年的事,但是短短的十几年,却成功完成多次迭代,曾经功成名就品牌的现已”倒毙沙滩”,曾经让照明巨头不待见的领域却也被搅得风云变幻。

黄金时代:国产品牌的崛起(2009-2012)

2009年,当第一批创业者踏入博物馆照明领域时,这里还是一片‌未被开垦的蓝海‌。当时的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国内企业以突出的价格优势和快速周到的服务,迅速打开局面。2009年本人与一位同事创立一家博物馆照明品牌,当年用极少的投资,一年就做起来了,当然,如此容易起步得益于以下因素:

进口替代红利‌:国产灯具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五至七成

‌服务响应优势‌:产品交期大幅缩短,原来需要30-45天,国产品牌通常两到三周实现供货.

之后随着09年奥运会,10年世博会的召开,井喷式的博物馆项目对于照明的需求激增!快速的起步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在2010年前后催生多个国产品牌,这个曾经躺着赚钱的市场开始变得拥挤。

技术革命:LED带来的第二春(2012-2015)

但是,聪明的玩家很快找到了新赛道——‌LED博物馆照明‌。2012年成立的晶谷照明就是典型代表,作为国内最早从事LED博物馆照明的品牌,他们敏锐地抓住了行业转型期:

2014-2015年全球照明企业集体宣布停产传统灯具

LED产品在显色性、稳定性等关键指标上取得突破

早期布局者享受了技术迭代的时间差红利

晶谷照明同样以较低的投资,一年半做起来的创业快速起步的故事再次上演,但这次窗口期更短——到2015年,主流品牌已全部完成LED转型

红海鏖战:同质化竞争的困局(2016至今)

随着传统博物馆照明品牌的更新迭代,新的博物馆照明品牌的陆续进入,如今的博物馆照明市场已呈现三大特征:

‌品牌过剩‌:二、三十个品牌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

‌创新乏力‌:产品差异化不明显,陷入价格战

‌巨头试水‌:大型照明企业设立博物馆子品牌,通过博物馆照明的高端定位,拉动其它子品牌的价格与整体影响力.

如今在博物馆照明这个狭小的细分赛道,俨然分出一二三线品牌,三线品牌在价格战上努力挣扎,大型照企在一线品牌里踟蹰不前,依靠着体系其它业务输血勉强维持.

未来之战:无线智能照明的机会与挑战

智能照明是否是下一个风口",上演如同LED博物馆照明式的迭代?就目前来说,新的技术没有现象级的突破,一方面技术成熟度不足,另一方面也缺乏成熟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不仅现有无线智能产品价格高企,而且稳定可靠的系统级产品仍未出现.

风没起来,先别瞎跑"——这句行业箴言道破了创新市场的生存法则:‌太早成为先烈,太晚沦为跟风,时机才是王道‌.回望博物馆照明行业这数十年发展,就像一部浓缩的商业进化史——从蓝海掘金到红海厮杀,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对于新入局者,需要思考的不是"能不能做",而是"凭什么你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