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博物馆展陈新策略: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创新实践解析
-
09-14
地质博物馆作为地质科学普及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展陈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公众对地质科学的认知和理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公众对地质博物馆展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的展陈革新实践为例介绍地质博物馆展陈的发展策略。

▲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来源:北京一彩 )
1 、地质博物馆展陈
地质博物馆展陈是地质博物馆向公众展示地质科学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展陈,地质博物馆可以将地球的历史,将岩石、矿物、矿石、化石、地质遗迹等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公众,让公众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认识地质资源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公众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认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质博物馆展陈也是保护和传承地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地质博物馆通常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地质标本和化石,通过展览可以展示这些宝贵的自然遗产,让更多人领略到地球历史的魅力,增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同时,地质博物馆的展陈还承担着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社会责任。通过生动的展览和解说,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地质现象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 来源:北京一彩 )
2 、地质博物馆的展陈需要变革
2.1 公众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观众对地质博物馆展陈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他们不仅希望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还希望了解地质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以及地质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各方面最新讯息。地质博物馆作为文化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展陈应更加注重满足公众的需求,提供高质量、多样化、新颖的展览服务。

▲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 来源:北京一彩 )
2.2 科技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展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手段为地质博物馆的展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的展示手段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需要引入新的展示技术和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体验等,以提高展陈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也为观众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参观体验。

▲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 来源:北京一彩 )
2.3 产业的融合发展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地质博物馆也需要与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跨界融合,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地质博物馆在展陈中注重与其他文化元素的融合和互动,提高展陈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地质博物馆与其他文化旅游资源之间的跨界合作越来越普遍,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可以丰富地质博物馆的展陈内容,还可以提高展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 来源:北京一彩 )
3 、地质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地质博物馆是以地质类知识为展示内容的博物馆,地质学的范围很广,包括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等。根据这些专业分类,地质博物馆展厅设置通常包括地球厅、生命演化厅、矿物岩石厅、资源厅、地质地貌厅等,具体展厅设置各个地质博物馆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合并,展厅名称可能有变化。

▲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 来源:北京一彩 )
4 、地质博物馆展陈的发展策略——以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为例
4.1 以人为本,让地质科学可感可触
在过去的几十年,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改变,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
地质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场所,其展陈的首要任务是更新展陈理念。其功能定位,正经历着由“物” 向“ 人 ” 、由藏品向公众的转变,评判博物馆的价值标准也不再以藏品的丰厚精优程度为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在扩大公众参与、鼓励公众体验和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奉献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最为直接、基础的教育渠道以及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其品质的高低、观众的评价等直接影响博物馆的方方面面。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以 “ 人 ” 为叙事核心,打破传统博物馆“ 物本位” 的展陈逻辑,通过科技赋能、场景重构与情感共鸣,将“ 天地源疆 ”“ 演化兴疆” 等八大主题展厅转化为一座 “ 可触摸的地球剧场 ” 。这里不仅是地质知识的传播场,更成为全民参与的沉浸式科学实验室,让观众在互动中感知地球脉动,在体验中重构人与自然的深层连接。

▲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来源:北京一彩)
4.2 以内容为核心,重塑地质科学叙事
内容创新是地质博物馆展陈的核心,地质博物馆应积极探索内容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应深入挖掘地质科学的内涵和价值,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展陈内容和形式。例如,可以结合地方地质遗迹和矿产资源,推出以“地质奇观”“ 矿物宝藏”等为主题的展览。应关注地质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及时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到展陈工作中。此外,还可以结合观众的兴趣和需求,推出互动性、趣味性强的展览项目,如虚拟现实体验、互动游戏等。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以“ 大地史诗 ”为叙事脉络,以“ 展陈内容创新”为核心,运用空间蒙太奇、数字孪生、场景剧场化等前沿手法,将46亿年的地质演化转化为可触摸、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通过科技赋能、叙事重构与地方特色挖掘,将地质科学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沉浸式体验,开创了行业展陈的新范式。其创新实践不仅深化了地质科学的内涵表达,更以新疆独有的资源禀赋为切入点,构建了一座连接科学、文化与公众的“地学人文地标” 。
如“天地源疆展厅 ” :北京一彩以“ 宇宙大爆炸” 为灵感原点,通过火山喷发动态模型与环绕式星空幕墙,配合低频声波震动装置,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行星撞击的震撼。陨石展区采用立体球形展柜,令新疆特有的铁陨石傲立于绘有星光的展板之中,凸显“天外来客 ” 的神秘感。

▲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 来源:北京一彩 )
4.3 以科技为翼,让地质科学“活”起来
地质博物馆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来提升展陈的质量和效果,注重展示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展陈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推广数字化展陈技术,将展品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让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了解展品信息。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参观体验。此外,还可以利用互动投影、触摸屏等多媒体设备,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新疆
地质矿产博物馆 “ 立体瞰疆 展厅 ” 以 “ 上帝视角瞰新疆 ” 为核心概念,通过名为 “ 飞跃新疆 ” 的沉浸式飞跃屏幕装置,将 166 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地貌浓缩为一场几分钟的空中史诗。该装置以数字孪生、动态传感与多模态感知技术,让观众化身 “ 地质雄鹰 ” ,纵览三山两盆的壮美奇观,解码大地演化的自然密码。


▲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 来源:北京一彩 )
4.4以地方为魂,聚焦新疆资源讲好本土故事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的落成,不仅是一座展馆的诞生,更标志着行业展陈从 “ 信息传递 ” 到 “ 情感共鸣 ” 的范式跃迁 。
通过场景化叙事,将地质学 “ 高冷知识 ” 转化为全民可感的公共文化产品。在 “ 造物富疆 ” 展厅,以新疆火烧云铅锌矿(亚洲最大)、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为核心,通过 沙盘 模型拆解成矿机理,动态数据对比全球资源格局,彰显新疆 “ 国家资源堡垒 ” 地位 ,也 成为新疆资源产业的 “ 立体招商手册 ” 。在 “ 地质之魂 ” 展厅 , 陈列 1950 年代地质三件(罗盘、地质锤、放大镜),配合口述史影像与勘探手稿,致敬新疆地质人 “ 以地为书、以山为家 ” 的精神传承。 同时,
展厅采用档案库房式的线性空间设计,以老地质队员的探矿手稿、斑驳仪器构建 “ 时光长廊 ” ,情景再现新疆 “358” 地质找矿项目的经典场景,致敬地质工作者的 “ 三光荣 ” 精神。

▲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 来源:北京一彩 )
总之,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的展陈革新实践,不仅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展陈逻辑,更开创了科学传播的新范式 。 在这里,观众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地球故事的参与者、科学价值的共创者。这种以 “ 人 ” 为本、以 “ 地 ” 为脉、以 “ 技 ” 为媒的革新,让地质科学从专业领域走向公共生活,从历史深处抵达未来前沿,真正实现了 “ 让石头说话,让大地发声 ” 的使命。
主要参考文献:
1、 冯亦.博物馆展陈空间场景氛围设计研究 ——以抚松地质博物馆为例.沈阳建筑大学. 2023.
2、 侯楚秋.对自然类博物馆实现和拓展展陈教育功能的思考——以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实践为例.贵博论丛. 2023, (00): 310-318.
3、 胡彬,蔡小雨.省级地质博物馆自然资源类展览内容设计浅见——以安徽为例.西部探矿工程. 2024, 36(09): 177-180.
4、齐飞,马兆亮.新时期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发展动向.旅游与思考 . 2024, (06): 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