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临时展览文物保护:稳定理论与风险管理实践解析

10-24

摘要: 博物馆临时展览需要践行做好上展品的风险管理。在临时展览文物保护中践行“稳定”理论,从深入了解临时展览文物所处大小环境出发,为上展品“量身定制”临时展览文物所处微环境,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贯穿于整个展览始末,提出临时展览文物保护工作技术路线,是成都博物馆现阶段临时展览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点。

临时展览成为博物馆自我更新、自我展示、对文物新阐释的一张名片,是每个博物馆新火花、新题材的集中体现,因其新,更受观众的欢迎与期待。但对于文物保护来说,“新”代表着新挑战,展览组织者需要考虑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材质的文物如何在一个新家安稳地待过漫长的展览周期;“稳定”则是成都博物馆对临时展览文物预防保护的思考与实践。成都博物馆自2016年新馆开放以后,策划实施了多项大型综合性展览,在临时展览期间的文物保护一直遵循着“稳定”理念,此文总结相关经验,提出一些思考,以期方家指正。

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国外:1930年的国际艺术品保护会议首次提及,后以意大利为代表的众多国家,在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事前预防”或者“系统保护”的理念。我国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起步稍晚,直到21世纪,我们的馆藏文物保护理念才从之前的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遭损文物,逐步向以预防性调控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物产生劣化方面转变。临时展览的预防性保护工作理念,来自文物预防性保护,“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笔者认为,临时展览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即在临时展览期间评估上展文物在展期间所面临的风险,并采取相关措施尽可能有效地降低风险。基于影响文物变化的因素诸多,文章着重探讨温湿度变化相关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一、 深入了解临时展览文物  所处大小环境  

临时展览上展文物所处环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上展文物从离开其常年所处的环境始,再到回到其原本的环境中,包括文物包装、运输环节,也包括文物在进入展柜之前的临时存放环境,更包括文物展示柜,都在临时展览需要考虑的博物馆环境之中。临时展览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要求更强调“稳定”性,这种稳定主要指的是温度、湿度的平稳性,防止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那么,对于临时展览上展文物所处环境可能产生的波动管理即为临时展览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风险管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的风险管理理论同样适用于临时展览上展文物,从风险管理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四部分出发,抑制外部因素对上展文物的损害,可使临时展览上展文物处于最大可能的“稳定”环境。

图1 博物馆环境空间示意图

按照博物馆环境空间,上海博物馆的吴来明先生把文物所处空间可分为室外环境、大环境、小环境与微环境(图1)。

图2 成都二十四节气平均相对湿度

成都博物馆所在地成都平原气候潮湿温润,降水充沛,全年相对湿度高,在65%-90%之间,且夏季高温高湿(图2)。

图3 “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展”开展期间展厅温湿度变化曲线图

成都博物馆临时展览举办展览次数多,两个临展厅档期连贯,全年皆有展览展出,并无缺环,这对博物馆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结合博物馆展厅空调的调控能力,统计各重要时段的展览期间温湿度变化的趋势显得尤为重要。展厅大环境和室外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也和展厅内人流量多少、空调设备的调控能力相关。截至2024年,成都博物馆临时展览已累计近8年不同时段大环境、小环境基础数据,基本上做到了对展厅内大环境、小环境的“心中有数”。如根据成都博物馆监测平台数据,2021年2月初至5月中旬的“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展,开展期间,展厅温度19.8-24.5℃,变化幅度小但温度在逐步上升;相对湿度43-65%,逐步上升(图3)。

“量身定制”临时展览文物所处微  环境  

合理、稳定的相对湿度和温度有助于延长文物寿命。对于大多数材质的文物而言,当相对湿度高于60%,霉菌生长繁殖、金属腐蚀频发;相对湿度低于40%,又会导致皮革、纸张等吸湿材料的脆化;骤降或骤升的温湿度变化也会造成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进而劣化。至此,基于“稳定”的风险识别即为不稳定,应根据上展文物来展之前环境,评估在现有条件环境控制有可能对上展文物产生的变化,监测并调控得到适合敏感文物保存的环境,完成临时展览上展文物的风险管理。

(一)着重了解文物信息,统计文物来源地

以“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为例,该展览作为成都博物馆2022年春节档年度大展,上展文物186件套。其中,多彩绘陶、金属类、纺织品文物,且多年代久远、保存情况较差的珍贵文物;另上展文物来源地各不相同,文物来源涉及较干地区,如甘肃、北京、山东等,也涉及湿度较高地区,如浙江、福建等。

表1 文物来源地及借展方要求统计

表2 重点观察文物举例1

表3 重点观察文物举例2

临时展览借展方多会根据借展协议或者文物点交要求来制定目标微环境数值。统计文物来源地及借展方详细要求,是摸清“家底”的第一步,如表1来自于策展方的详细统计。展览组织过程中对于展品的挑选多从其与主题相关的历史、艺术、文物等价值出发,但对上展品的保存状况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更重要的是,部分展品的保存情况与照片或者资料档案有较大差异,故在文物点交和策展前期需多关注时代早、保存差的文物,就其来展时的文物状态做到心中有数,并在展具制作、放置入柜时重点关注,并做重点监测。如敦煌悬泉汉麻纸无夹封,无装裱,展出部分即文物本体(表2);紫缬襦、绯碧裙则来自甘肃(表3),抵蓉之前常年处于40%以下的相对湿度,对馆内冬季环境来说要求较高。

(二)提早介入展览策划,制定文物保护方案

另一方面,临时展览的策展工作是多部门合作的成果,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需要尽早介入展览策划。成都博物馆的策展人小组多包括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文物保护部门的参与能在设计阶段就展出方式及时进行干预,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基础上保证展览效果。这些介入能够确保后期调控措施的到位,如结合展品情况确认是否需要加入恒湿机,如需要,和同事沟通恒湿机放置位置;根据上展品的放置情况与调湿效果的保证,与施工方确定各个展柜放置恒湿机的台数(事实证明展柜公司的理论值和实际效果会有出入,大型三面柜可能会考虑两台恒湿机),恒湿机的选用(根据前几次临展调湿效果统计),恒湿机摆放位置(因展柜型号、展厅施工不同可能造成后期恒湿机位置不可移动,需要提前确认);确认展柜照明灯与恒湿机分两路电路,保证恒湿机24小时运行等细节。当然,确定这些目标值,并选用合适的调控措施,通过文保方案的编写落实到实处。

(三) 监测与控制并行,防范风险于未然

布展期间,科学地将上展文物以最稳定的方式置于展台上,这与上展文物的展出方式、文物展具的设计息息相关,如展具受力结构是否稳定、与文物直接接触的材料是否妥当,如何在突出上展文物的美与力保文物安全间做好平衡,兼顾文物保护要求与展陈效果,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是贯穿临时展览的核心要义。同时,还要根据制定的目标数值对展柜进行试运行,确保展柜密封性,保证文物进入展柜时微环境已趋于稳定。

开展期间,应有专人巡查展厅及展柜环境状态、环控设备工作状态。密切注意观察裸展文物的情况,定期对监控数据、信息进行梳理和处理,提出博物馆环境调控改进意见。

三、 临时展览的文物预防性  保护工作实践  

上展文物作为展览的核心要素,以能凸显展览 主题、承担展线为主要功用。若在展线允许的情况  下,能保证重点文物的材质单一性肯定是最好的;  若不能,则考虑不同材料的适宜环境,结合上展品  的来源地相关要求,做好合适的目标湿度判断,这  既是临时展览风险识别的内容,也是增强控制可能  性的重要手段。 

那么针对不同题材的展览,或者说针对不同材 质组合的展览,在兼顾展陈效果的情况下,可采取  不同方法应对。 

单一材质的上展文物对临时展览来说相对友 好,如成都博物馆“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展  出了261件四川地区尤其是成都平原以及关中平原、  汉中盆地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精美青铜器。来蓉上  展文物或可有南北地域之分,但相对来说皆为青  铜,适宜的保存条件接近,对微环境的控制较为容  易。但若有对湿度十分敏感的有机类文物,则可考  虑单独存放于独立恒湿柜中。 

事实上,多敏感材质的大型综合性展览才是临 时展览的主流。在照顾展线,不能大调上展文物顺  序的情况下,如何给微环境内展柜文物设置合适的  目标温湿度并及时调整,成为了该类型展览最重要  的问题。 

以“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为 例,该展览中来源于全国10余个省、市的文物系统和  中医药系统的30余家博物馆与高校的约200件(套)  文物,南北方皆有,对文物保存环境要求高,如有吐  鲁番地区出土文物上展。文物材质涉及金、玉、木、  陶、瓷、漆等,类型丰富、年代跨度较大。而此次展  出时间为成都平原湿度较高时期(9月—12月),根  据成都平原历年来气候变化及博物馆馆内空调运行情  况,预测馆内大环境会在11月上旬发生较大变化,主  要表现在为相对湿度大幅降低。因此,以展柜微环境  为单位,且开展期间可根据监测及时调整的被动调湿  是首先策略;同时,敏感文物展柜适用24小时监控,  若不能满足一柜一物,在制定目标湿度值时,应考虑  保存状况不好,对湿度特别敏感的文物。同时,考虑  到11月上旬的相对湿度的大变化,多采用被动调湿材  料调节展柜内小环境,同时辅助以吸附剂、防霉防虫  剂等用品防止柜内出现生物病害。 

针对多敏感材质的大型综合展览,考虑到文物  来源地保存条件和展柜内展陈问题,笔者总结了以  下技术路线: 

其中,有下列原则可参考:

1.以展柜小环境为单位调控微环境,敏感文物 展柜适用24小时监控; 

2.提前考虑展厅大环境变化对展柜微环境的影 响,如展厅大环境有温湿度逐渐上升的过程,如节  假日高峰期人流量对展厅环境的影响; 

3.根据借展单位要求和各材质适用温湿度指定 各展柜目标温湿度; 

4.非一柜一文物展柜目标湿度指定原则为:优 先考虑对湿度敏感材质文物,优先考虑无夹封文  物,优先考虑上级文物。 


四、结语

成都博物馆近年来持续塑造“辉煌成都”“多 彩文明”“艺术典藏”三大系列展览品牌,不断更  新常设展览内容,形成中国与海外文明互鉴,历史  与现代有机融合,常设展览与临时展览相互补充的  展陈体系。深耕高品质原创展览,将文物保护工作  贯穿于整个展览始终,保证文物的安全与稳定是展  览举办成功的关键要素。保证文物保存环境的稳  定,离不开历年积累的数据,应在综合研判的基础  上,做好微环境的控制,做到实时监测并及时干  预,完成临时展览的风险控制。 


为阅读方便,注释从略,请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本文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周杰 / 成都博物馆

本文刊载于《策展研究》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