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科举作弊揭秘:从夹带衣到青石砚,博物馆文物背后的科场黑历史
-
前天
近期,那尔那茜及其家庭的新闻引发了广泛争议,主要围绕其教育背景、家庭资源及职业发展中的特权质疑展开。这一舆论风波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对公平竞争的重视和追求。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人的科举考试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作弊。科举,作为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承载着无数读书人的梦想与希望,然而,总有一些人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功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科举考试的世界,探寻那些真实发生的作弊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博物馆文物。
唐代科场舞弊案:权贵与公平的碰撞
唐穆宗李恒即位第一年(公元821年)的进士考试,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主考官钱徽以权谋私,所选大多为当朝权贵之私人,如前宰相裴度之子裴譔、刑部侍郎郑覃之弟郑郎、监察御史李宗闵之婿苏巢等人。这些人门第虽高,却无真才实学。西川节度使段文昌因推荐举人杨浑之未被钱徽重视,便上书要求否决此次考试结果。皇帝下诏重新进行科考,最终纠正了第一次徇私舞弊所造成的恶果,钱徽被贬为江州刺史,李宗闵被贬为剑州刺史。
这一事件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中权贵势力对公平的干扰。在那个时代,科举本应是为国家选拔贤才的公正途径,但权贵的插手却让它变了味。这就如同现在社会中,一些特权现象的出现,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南宋秦桧科场舞弊:一手遮天的黑暗
南宋初年,宰相秦桧独揽朝政,在科场上也是一手遮天。他的子孙亲朋,在其权势的庇护下及第登榜,朝野上下一片怨声。秦桧在绍兴十二年进士考试中,利用职权命令主考官将自己不学无术的儿子秦喜定为第二名;绍兴二十三年朝廷举行“锁厅试”时,因主考官陈之茂没有按他的要求把孙子秦埙定为第一,而遭到秦桧的迫害;甚至在殿试时,因为宋高宗亲自审阅,钦定著名的词人、书法家张孝祥为状元,把秦埙降为第三名,这让秦桧很是恼怒,后制造借口把张孝祥打入监狱。
秦桧视科场为家私,许多亲朋好友都沾光及第。直到绍兴二十五年,秦桧亡故,他在科场上的罪孽才得到了清算。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权力的滥用对科举公平的严重破坏,也让我们对那些坚持公平正义的人更加敬佩。
明丁丑科会试案:南北榜的争议与反思
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宋琮等51名,是为春榜。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入仕。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对考试官严加治罪,砍了考官白信蹈等人的脑袋,另一考官刘三吾,时年85岁,亦被遣戍边。
这一事件引发了南北科举录取公平性的大讨论。在当时,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科举录取的差异也反映了这一现实。但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找到一个平衡点。
博物馆文物:作弊的无声见证者
清代夹带衣:“古代缩印术”的极致体现
南京科举博物馆藏的清代夹带衣,布料上密密麻麻抄录3000余字,字高仅2毫米,堪称“古代缩印术”的极致体现。这件麻布衣的内衬上,用蝇头小楷抄满了《四书》精华,字迹小得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这就像是“把公式写橡皮上”的古人版,只不过他们更狠——直接把答案穿身上!这反映了清代考生为了作弊可谓费尽心思。



麻布坎肩夹带
宋代青石砚:考场上的“移动硬盘”
北宋汴京科考现场,一名考生正襟危坐磨墨,监考官却突然举起砚台狠狠摔碎,碎片里竟掉出一卷蚕丝纸,上面写满策论范文。2015年江西出土的宋代青石砚,底部暗格可藏5厘米卷轴,需用特制镊子取出。这就如同现在学生藏手机还得开静音,古人这‘物理外挂’简直赢麻了!

明代馒头传书:最早的食物加密术
明代《万历野获编》记载,有考生把答案揉进面团蒸成馒头,进场后掰开蘸水显字,吃完还能毁灭证据!此法需用明矾水书写,遇水显形,吃完后字迹随消化系统消失,堪称“古代阅后即焚”。比起现在用蓝牙耳机传答案,这招既环保又管饱,就是容易闹肚子……
结语:公平的追求永不止步
从那尔那茜一家的舆论风波到古代科举考试的作弊事件,我们看到了公平在不同时代的重要性。无论是现代社会的高考,还是古代的科举,公平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博物馆中的文物,如夹带衣、青石砚、馒头传书等,无声地见证了历史上的作弊行为,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现代考试制度的公平与公正。在追求知识和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取成功。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坚守公平的底线,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