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
非遗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展陈叙事、教育功能与活态传承实践

分享 10-24

案例介绍

把中华文化瑰宝

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宛如一条条无形却坚韧的文化纽带,将各族人民紧密相连,它是世代先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被各族人民当作自身文化遗产中熠熠生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代代承袭。这些非遗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包含了如古老歌谣、动人传说等以口头形式传承下来的传统与表述,它们宛如岁月的回响,诉说着先辈们的故事;也有像戏曲、舞蹈这般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艺术,以灵动的身姿和美妙的旋律展现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还有诸如传统婚俗、祭祀仪式等深入民间的社会实践,以及充满欢乐与祥和氛围的节庆活动,它们是群体情感的集中释放与文化认同的生动体现。
与此同时,非遗还涵盖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丰富知识与实践,这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敬畏;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那些巧夺天工的木雕、细腻精美的刺绣等,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如汹涌波涛般席卷而来,现代化进程似高速列车般疾驰向前的当下,非遗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其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然迫在眉睫,显得尤为紧迫且重要。
在此背景下,非遗博物馆的设计便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绝非仅仅是关于建筑外观与空间布局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深度融合文化传承使命、教育普及功能以及文化创新理念的综合性课题。一座优秀的非遗博物馆,应当成为非遗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和创新者,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匠心塑形

以文脉铸魂

非遗博物馆者,乃民族精神之容器,文明基因之密码本。其空间营构非土木堆砌之工,实为天地人神交感之载体。昔者梓人造室,尚须"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今者立馆传文,尤当融形制于意匠,寓教化于观瞻。本文试从天人互映、虚实相生、器道合一诸法度,详述非遗博物馆空间场景设计之理。

营境造意

空间格局之精神图谱

一、三才定位:天地人谐和之本

馆舍选址必循阴阳燮理之道:北倚崇阿以延地脉,南迎阳和以聚生气。正厅立极之位悬"浑天仪"状藻井,嵌二十八宿星曜,地坪铺九宫八卦纹样。此间观者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顿生"吾身即宇宙"之体悟。

展线游廊效"五行"相生之序排列:木厅陈竹编藤器,壁设活水潺湲;火厅展蜡染绣品,光作焰形跃动;土厅藏陶甑瓦当,地覆细砂步道;金厅列铜鼎铁画,声拟钟磬清越;水厅悬渔舟蓑笠,雾生虹霓幻影。五厅回环,循环无端,应"道生一而至于万"之玄机。

二、方圆互济:空间形态之礼制

主体建筑取天圆地方之象:基座方正若地载,穹顶浑圆似天覆。外立面青砖砌筑,錾刻《考工记》营造法式;琉璃滴水瓦当模印《天工开物》器具图谱。门阙形制参酌《营造法式》殿阶之制,五步踏跺喻五德,九级丹墀象九畴。

中庭凿池设圃:东植桑榆,西莳稷粟,南架葡萄,北栽松柏。四季物候更迭,应时而动:春分饲蚕,夏至采艾,秋分配酒,冬至储冰。此间耕织之器、岁时之仪皆得活态展演。

呈器显道

展陈叙事之妙谛

一、器物列传:展柜设计之玄机

通柜作"册府"状,形若展开之简牍。内置磁悬浮转盘,宋钧瓷碗虚浮其间,碗心投影历代釉色流变。旁设触屏"窑变模拟器",观者勾描纹样,瞬息生成拟真窑温曲线。

顶天立地柜造"经幢"之形,七面体对应七曜:木面展斫琴工具,配焦尾琴形座凳;金面陈錾刻刀具,设铜镜反射光影;水面储漂絮竹器,引活水环流其间。每面皆嵌骨传导扬声器,耳贴柜面可闻相应工艺之声。

二、技艺显影:动态展演之新解

置"活字印刷体验墙",十万木活字按《洪武正韵》序列排布。观者择字组诗,电子雕版即时显影,素绢承印如初拓碑帖。更设"墨池"互动装置:悬腕书空,地面水纹随势生灭,终凝成碑体朱文。

纺织展区立"璇玑图"式织机:纵线为经,横杆为纬,千缕丝绦垂若星河。观者提综蹑蹑,光线随之明灭,空中渐显《璇玑图》回文诗影。旁置"天孙云锦"投影幕,手抚经纬则现《蚕织图》动态长卷。

观游悟道

观展体验之升华

一、虚实涵泳:光影造境之法

戏曲厅顶悬九百九十九枚竹丝灯,内嵌微缩戏台投影。击节而歌,灯影转作《同光十三绝》身段图谱。地面敷设青砖镌刻工尺谱,履迹所至,相应曲牌立时奏响。

医药厅廊壁遍植透光玉竹,内嵌《本草纲目》药名篆刻。持艾灸筒状导览器照之,竹节透显相应药材全息影像。穹顶作"明堂图"投影,穴位光点随四时节气流转。

二、五感通汇:沉浸体验之奥

香道室立"博山炉"形装置,九孔对应九和之香:东出檀麝,南散沉香,西飘龙脑,北溢苏合。烟雾缭绕间渐显《香乘》古籍虚影,触之则散作篆烟图式。

茶寮区置"曲水流觞"互动席:仿定窑白瓷盏载感应芯片,顺水漂流至观者前,盏底浮现不同朝代的点茶法要诀。水流取自馆内循环水系,经十二道过滤装置模拟不同山泉水质。

传薪续火

教育延展之思

一、格致书院:传习空间之设

辟"考工学堂",案设鲁班锁形模块教具。解构重组之际,内藏芯片即投射《斫琴图》《梓人遗制》等图解。穹顶可降虚拟现实头显,使学徒置身《清明上河图》市肆,与画中匠人共作。

设"天工开物"实验室:基因库冻存传统染料植物细胞,3D生物打印机可复刻古法笺纸。另备光谱分析仪,可鉴钧瓷"蚯蚓走泥纹"之矿物构成。

二、数字文脉:云端传承之策

建"畴人传"数据库:以区块链技术存录传承人影像数据,形成不可篡改的"数字族谱"。访客可于终端输入生辰八字,算法推演其与某项非遗技艺的潜在因缘。

构"云笈藏"共享平台:将织锦提花纹样转化为开源矢量图,蜀绣针法解构为编程语言。设计师可在线"以码代绣",生成兼具传统基因与现代美感的纹样方案。

文化兴 国运兴

文化强 民族强

综合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不仅是传统的,还是活态的、流变的;不仅是守正的,也是创新的、发展的。探索非遗保护传承路径,推动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关键要做好三个坚持。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

第二,坚持非遗在守正创新中保护传承。

第三,坚持以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

用好科技的力量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既有现实需求,也有技术支撑。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加速落地,各种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开始大量涌现,其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为非遗保护传承持续注入新的活力。比如,通过3D扫描、AI修复等数字化技术可以建立非遗永久档案,保存濒危技艺;VR、AR和短视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非遗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区块链技术提供安全可靠的存储和传输环境,确保非遗数字化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3D打印技术精准复制非遗作品、简化制作流程,且已实现个性化定制;数字藏品、智慧旅游等模式,拓宽了非遗传播和商业化的路径。此外,苏州刺绣与AI设计结合、京剧全息投影展演等,也是科技与非遗融合的成功案例。未来,我们要积极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的数智化保护方式,运用先进技术加强保护研究,吸引更多力量关注非遗创新应用与活态传承的发展空间,在尊重和保持非遗特色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之路。

立象尽意

守正开新

非遗博物馆空间之设,当循"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古训。立柱架梁,暗合阴阳变化之枢机;铺砖叠瓦,隐现五行生克之玄奥。今以科技为翼,携古艺凌霄汉;以人文为魂,化旧技育新芽。如此,则非遗非遗,实乃永传之遗芳;博物不博,终成文明之博约。此中真意,惟待观者入榫卯之隙,触经纬之交,方得窥见中华文脉生生不息之真谛。


设备组成
参考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