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 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一眼千年,探寻汉代城址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古今对话
-
分享 10-23
一“眼”越千年
历史之眼
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被赋予" 历史之眼 "的诗意称谓,这座跨越两千年的文化地标,恰如一只凝视古今的明眸。其独特的"馆园一体"设计,不仅将汉代城址的考古现场完整保留,更通过精心规划的观景轴线,让参观者在欣赏文物展陈的同时,可透过全景玻璃幕墙远眺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区的现代建筑群。这种"一眼望千年"的空间叙事手法,使汉代陶楼与当代行政建筑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完美诠释了"古今同辉"的展陈哲学。


博物馆位于公园一期工程建设范围之内,主体面积约5万平方米, 主要包括基本陈列展厅、遗址展厅、临时展、沉浸式展区、考古体验空间和文化长廊等六部分 ,通寸集中展示遗址出土交物和遗址发掘原貌,全面揭示这座改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历史脉络梳理
以农耕器具、烽火台等展品构建秦汉郡县制政体的历史参照系,通过文物与文献结合,系统展示2000年城市发展痕迹




基本陈列展厅
展厅面积近1500平方米,上展展品289件/套, 陈列共分为“千年路城 蓟东要冲”、“由路而潞 传承延续”、“沧桑故城 时代变迁”、“璀璨新城 古今同辉“四个部分, 完整展示了路县故城遗址从战国至当代的历史脉络,充分体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积淀与文脉传承,


千年路城 蓟东要冲
路县故城遗址雄踞燕山南麓东西走廊,作为燕蓟核心区(今北京西南)的东北门户,扼守蓟城与辽东往来的咽喉要道。这一战略要冲不仅是中原王朝经营东北的前哨,更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军事交通命脉。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该地域始终为燕国重要辖境。至西汉初年(前202年),中央政权正式在此设路县、筑城垣,通过行政建制与军事防御的双重强化,使其交通枢纽功能得到制度性保障。这一建城举措,标志着今北京城市副中心区域城市发展的历史原点。



由路而潞 传承延续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末年,朝野动荡,渔阳郡远离中原纷争,经济富足、民生安定,充沛的兵粮为光武帝刘秀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后盾。东汉(公元25—220年)初年,路县历经两次更名,最终定称“潞县”,其区域枢纽地位持续强化,一度擢升为渔阳郡治所。考古发现遗址范围内东汉时期房址、水井、窑炉、墓葬等遗迹分布密集,出土文物数量与丰富程度居各历史时期之冠,揭示出东汉潞县作为边疆重镇所达到的社会规模和发展高度。




沧桑故城 时代变迁
汉代以后,潞县县治的位置几经变化,汉代遗留的旧城失去了县域内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地位。但古城仍不失为养育一方民众的家园,历史记忆也未被岁月完全抹去。此后潞县故城历经千年的历史变迁,逐渐蜕变为大运河畔的村落,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充分揭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了北京延绵不绝的城市文脉。



璀璨新城 古今同辉
2016 年,中央决定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为配合建设,大规模、系统性的考古工作随即展开,路县故城遗址得以重现世人眼前。2017 年 1 月,北京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将遗址保护工作纳入城市副中心建设整体规划。完整保护一座汉代城市,这是北京文物保护工作史上的空前壮举。如今,与具有 2000 多年历史的古城相伴,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正拔地而起,千年之城、古今辉映,北京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遗址展厅
展厅面积近2000平方米,展示遗址区内保留的3座西汉时期水井、1座东汉时期水井、1座汉魏时期陶窑址,以以及考古地层展开叙述,适时拓展路县故城发掘情况、汉代郡县制、北京地区汉代城址概况等相关知识,为观众直观呈现田野考古发掘现状





沉浸式展区
沉浸式展区通过多媒体手段等,展示路县故城由边关城市发展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千年历程。影片从地理、历史、文化三个维度出发,深度挖掘了路县故城遗址的丰富文化内涵与价值。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意感。展望未来路县故城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新篇章。






考古体验空间
考古体验空间具有研学、互动属性,观众可在研学空间内参与田野考古、实验室考古、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等多种体验活动,了解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知识,开启一场奇妙的历史考古探索之旅。

文化长廊
位于博物馆二层,是集景观、文创、社教、艺术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二层北侧和东侧为全景落地玻璃幕墙,东侧作为重点观景区,观众可以在此北望,览古城全貌,南望新城,瞰古今千年

- 设备组成
- 无
- 参考预算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