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通史陈列:创新实践与策展思路全解析
-
10-24
摘要:地方通史陈列是一部全面展示地区发展进程和成就的物质文化史和视觉史。近年来,随着策展理念转变,通史陈列在馆藏文物与叙事重点之间、主题思想与展览语言之间、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诸多难点,如何进行突破性改陈是地方博物馆普遍面临的问题。山东博物馆针对此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打破固化思维,强调首创精神与个性化的呈现,在叙事体例、展厅规划、展览内容、展示方式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创新,以期探索地方通史陈列的更多模式。
一、 通史陈列提升改造的背景分析
山东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当时的基本陈列“山东地志陈列”分为历史之部、自然之部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之部,一度成为省级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标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近70年来,山东博物馆紧跟时代步伐,数次改造基本陈列,一直受到业界和公众的关注。2010年,山东博物馆新馆在济南经十东路拔地而起,基本陈列“山东历史文化展”分为史前、商周、秦汉明清三个展厅,展览面积2780平方米,开放12年,为宣传山东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的策展形态和模式发生变化,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也在持续重塑。十余年前的基本陈列已经很难担负新形势下博物馆应尽的责任,许多方面亟待提升完善。山东博物馆启动通史改陈工作,既是适应新形势下展览转型的需要,同时具备坚实的内部基础。
(一)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
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更为频繁。伴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推进、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样。福尔克“身份动机理论”将观众的参观动机按照身份分成“探索者”“助学者”“体验者”“爱好者”“补充者”五类,博物馆运行思路也发生根本转变,即不再单纯地作为一个收藏、研究与保存的机构,而是将自身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从公众休闲选择需求与非正式教育机构的价值角度来重新审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山东博物馆尝试以本次改陈为契机,进一步彰显“以人为本”的展览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博物馆原有基本职能拓展为合作交流、休闲娱乐、启迪心智、人文熏陶,使观众获得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将文博、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
(二)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近年来,山东地区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如沂水跋山水库、临淄赵家徐姚、沂源扁扁洞等遗存,极大地丰富了山东地区文明起源的内涵。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对于山东历史的认识也有新的进展,对近现代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考古工作成果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蕴含巨大价值的公共资源,但诸多学术研究的新材料和新成果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不能被公众所认知。面对这一现状,山东博物馆作为服务大众的文化机构以及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责任和义务将山东地区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向社会公开,回应社会关切。山东博物馆在公众与科研之间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科研成果成为社会共享的文化财富。
(三)博物馆展示理念发生转变
十余年前,“叙事”或者“讲故事”的概念在国内博物馆中并不流行,相关概念和理论还未被中国博物馆界广泛接受。随着学科的发展,我们认识到必须通过展览加强对文物价值的科学阐释与解读,打造中国文物国际表达的世界窗口,努力实现从“听故事”到“讲故事”,再到“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推动国际话语权的转变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责任。近年来,国内多家省级博物馆纷纷对基本陈列进行改陈,展示理念从以“物”为核心转向以“人”为核心,注重在宏大叙事之下发掘生活化、人性化视角。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博物馆展示技术也不断进步。通过本次通史改陈,山东博物馆积极探索新时代策展模式和路径,努力构建蕴含地域特色、彰显中华文明的物化叙事体系、视觉形象体系与大众传播体系。
(四)内部条件满足通史改陈需求
山东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经历了以往众多以山东历史文化为主要展示内容的临时展、交流展,以及对通史陈列的数次提升改造,山东博物馆积聚了深厚的工作经验与学术成果,培养了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策展能力的人才,为本次改陈奠定了坚实的内部基础。策划之初,山东博物馆组成工作专班,专班由原通史陈列策展人员和近年新入馆的高学历专业人员组成,根据工作性质分成大纲起草组、陈列设计组、宣传教育组、文物保护组、文创开发组、后勤保障组等,各展厅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通过集中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有效提升内容的专业性,并将策展理念落到实处。
二、 通史陈列的创新实践
通史陈列基本上有固定的模式,要做出新意十分困难。本次改陈如何较前三次有所区别和提高,是策展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山东博物馆启动展前调查活动,事先征集了观众对旧通史陈列的意见建议,共收回有效意见397条,包括展厅环境、展示内容、展陈方式等多个方面,如展厅过于昏暗的环境使人感觉压抑,缺少新颖的互动体验方式,未及时更新修正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重专业知识、轻背景介绍,缺乏鲜明的山东元素等。经过十余年的积累沉淀,山东博物馆不满足于仅在硬件设施或技术手段上进行所谓的“超越”,而是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了质的改变:
(一)策展思路与叙事方式
近年来,国内省级博物馆基本陈列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若干专题陈列架构起基本陈列体系,重点突出,能够凸显地方特色,但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二是文明史陈列,以历史发展为序,但并非以典型的王朝体系作为框架,而是突出重点朝代;三是历史文化陈列,对区域内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进行全面解读。
山东博物馆作为山东历史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播者,肩负着区域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针对山东历史文化特征以及馆藏文物特点,在传统通史陈列的基础上,创新运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叙事体例,即总体按照历史进程对展厅进行划分,以中原王朝的更迭为序进行展览叙事,同时在其中穿插少量专题内容,时间脉络清晰,历史展现完整。观众离开博物馆时,记住的不仅是一条宏观而清晰的历史轴线,还有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借助本次展览的梳理与阐释,使山东地区“六十多万年人居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三千年齐鲁文化发展史,百年奋斗史”串联成一系列走在前列的故事,构成展览的叙事逻辑。
(二)建筑空间规划
旧有通史陈列受制于建筑空间,缺少个性化的营造和科学的动线设计,内容与形式难以契合。本次策划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应贯穿展陈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展厅改造,合理规划建筑空间,使前期想法得以顺利落地。山东博物馆沿用2020年“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上提出的“大展区”概念,将通史陈列整体规划于山东博物馆二层,包括总序厅及五个展厅,展览以时间脉络分为“史前时期”“商周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五个部分,展陈面积扩展至4465平方米,展线1200米。正对场馆入口处的二楼主题墙面和大厅空间是展览总序厅,通过巨幅织锦作品《国泰民安》和颜真卿楷书展名“海岱日新”,观众从入馆伊始即可领略“一山一水一圣人”的雄浑与厚重。五个展厅呈串联布局,依照时代顺序首尾相接,在时空上打造“山东历史文化大展区”,将时间线索与展陈空间对应,既有助于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山东发展脉络,又能节省时间、方便参观。
(三)学术研究成果转化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研究成果的体现,不仅需要对馆藏进行研究,使藏品转化为展品,而且需要研究展品与展品、展品与人,乃至展品与这片区域、这座城市、这方乡土之间的关系,进而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本次通史改陈是以文物为支撑、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自2022年1月正式启动通史改陈工作,山东博物馆先后邀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领域专家共计20余人次,召开10余次专家咨询会及论证会,展览大纲经6次修改完善,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包括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将沂源猿人年代定为64±8万年,比以往的年代向前推了二十余万年,这是山东地区60余万年人居史的实证;收集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中原地区和山东地区商代铜器上的族徽铭文并进行比对,通过族徽的异同反映商代社会结构以及山东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等。
陆建松教授指出,博物馆展览内容策划过程中涉及“两个转化”,即从学术研究成果和展品资料收集整理到展览学术大纲的转化,从展览学术大纲到展览内容文本的转化。本次展览在展厅标题上未体现夏代,而是将山东特色的岳石文化作为史前与商周时期之间的衔接,向观众讲述“夷夏东西说”的学术观点,在中原王朝的序列下构建地方通史的时间轴,避免对地方通史做“削足适履”的处理;使用骉羌钟与清华简互为印证的文物证据,根据骉羌钟铭文中关于齐长城的最早记载,与齐长城的阐释相结合,融合学术研究将展厅中抽象的展示内容具象化。
(四)展示内容
新的通史陈列相比原展览新增了近现代部分,展品扩充至2484件,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门市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等全国20余家文博兄弟单位商定文物借用及复制事宜,增加了高青陈庄车马坑、定陶灵圣湖汉墓出土黄肠木、淄博山王村兵马俑、宋金砖雕壁画墓等多组重要展品。将山东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融合提炼为一系列走在前列的故事,如史前展厅的后李文化的陶艺术品、大汶口文化开颅术和刻划符号、龙山文化蛋壳陶等;商周展厅的齐国制盐盔形器、孔子与周礼、五霸之首齐桓公、稷下争鸣等;秦汉隋唐展厅的泰山封禅、汉画像石、汉代冶铁、青州造像等;宋元明清展厅的宋词“二安”、海陆丝绸之路交汇、运河文化和黄河文化等;近现代展厅展现中国内陆自主开埠第一城、山东早期共产党组织及其活动、“沂蒙精神”等,都是山东地区走在前列的实证。新的通史陈列完善了从史前到近现代山东地区文明发展脉络,更加全面地展示了山东地域文化的发展成就。
此外,展厅中增加“全球视野下的山东”专题,以山东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为基础,辐射全国以至同时期全球文化的发展情况,以此展现山东史前文明的高度发达;通过稷下学宫与雅典学院的对比,表现“轴心时代”对人类整体文明进程的影响,将中国文明置于与希腊文明平等的位置,喻示中国在世界早期文明发展史上的贡献。
(五)展示方式
博物馆无法绝对真实地还原过去,关键是让观众对此产生兴趣,去思考、理解展览的意图。因此,展示方式的选择也同样重要。本次通史陈列选用的众多藏品不仅作为独立展品,而是互相关联、互相印证,以一种更生活化和人性化的方式重新组合,展现出对展览主题的建构。例如反映汉代生活时,将临淄乙烯厂区、乐陵二冢子汉墓、禹城双槐冢汉墓、高唐东固河等地出土的釉陶俑、陶灶、陶厕、陶仓组合展出,弱化考古学语境,实现对文物历史原境的再创造。
此外,展厅注重视觉风格和空间节奏的把控,将展厅美学设计与时代气质和地域特征相契合,选择岩石灰、吉金、碑刻灰与殿堂金、沧浪兰、旗红与深灰分别作为五个展厅的主色调,各展厅既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又达到内部的整体统一与协调。适当采用新技术、新手段,集合虚拟现实、艺术品创作、融媒体等多种辅助展示形式,从史前展厅的古生态环境互动飞屏,到商周展厅“大哉孔子”LED弧形显示屏,再到宋元明清展厅的沉浸式5D看运河,以及近现代展厅“山东红色文化线路”互动项目等,通过数字媒体的互动体验,为观众打造多感交织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史前和商周展厅还增设知识图谱专题,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三、 通史陈列的选题思路
山东博物馆参考近年来国内多家博物馆基本 陈列的名称,基于山东历史文化特质,经过多次思 考和讨论,提出了多个选题,主要有“齐鲁山河多 娇”“海岱根 齐鲁魂”“这是山东”“齐鲁山川 礼 行天下”“万古海岱”“海岱日新”“海岱长存 齐 鲁日新”等,最终确定展览名称为“海岱日新—— 山东历史文化陈列”。“海岱日新”有以下几方面 的含义:
(一)“海岱”一词源于《尚书·禹贡》:“海 岱惟青州”,“海”即大海,“岱”指泰山,二者 之间涵盖了今天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作为一个相 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海岱地区有着极具特色的地域 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相比于“山东”或“齐鲁”,“海岱”一 词更能突显厚重底蕴和独特价值。
(二)儒家经典《大学》有言:“苟日新,日 日新,又日新。”“日新”的含义经后世思想家不断 阐发,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富有 者,大无外也;日新者,久无穷也。”只有从动态的 角度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事物的发展才没有穷尽。 此次改陈从策展理念、文物呈现、硬件设施、多媒 体应用等方面,都体现出“日新”的概念。
(三)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几千年 间始终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 要贡献,这种能量来自何处,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的。以龙山文化为例,其制陶技术在4000年前就足 以代表中国制陶水平领先世界,是山东历史“走在 前,做表率”的生动诠释之一。本次改陈打破基本 陈列的固有思维,强调首创精神,以贯通古今的文 化自觉,将一个个“走在前”的故事串联起来,书 写一部日日新、无穷尽的山东发展史。
四、通史陈列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通史陈列的信息解读与故事构建往往存在一些 障碍,不仅受到文物和学术研究的限制,在由主题 思想到展览语言、学术研究到教育思维、展览信息 到观众认知的转化过程中也有很大的难度。这些既 是本次改陈面临的问题,更是国内博物馆通史陈列 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要解决馆藏文物与展览叙事之间的矛盾。 尽管山东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但能纳入叙事线索 并“以物证史”的展品数量十分有限,以往展版与 展品不对应的问题比较明显。通史陈列是历史文化 展,而非馆藏文物精品展,要利用有限的文物资源 打造一部视觉山东史。例如山东地区为中华文明起 源与早期发展所做的贡献,诸子百家、宋词“二 安”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代表性人物,泰山、黄 河、长城、运河等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山东“名 片”,以及“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 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这些既是叙事的重点,更是 难点。严建强教授曾撰文,指实物展品已不再是博 物馆展览中唯一的陈列要素,而成为故事叙述系统 中的要素之一,扮演着物证的角色。一方面,本次 改陈利用沙盘、模型、雕塑、图表、场景、历史画 和多媒体等辅助展品,弥补某一时间段文物缺失的 问题,同时提升展陈艺术性、增强感染力;另一方 面,要感谢其他文博单位在文物借用和复制工作上 的支持,如沂水跋山水库旧石器时代的象牙铲、临 淄赵家徐姚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陶片、沂源扁 扁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等,极大地丰富了本次展 览的内涵。
二是要解决展陈空间与内容呈现之间的矛盾。 山东通史内容庞杂,考虑到展厅面积有限,必须有 重点、有弱化、有省略,同时保证结构完整、逻辑 通畅、形式美观。通史陈列既然是基本陈列,是山 东博物馆的“核心产品”,就应选择最能反映本地 区历史进程、最能体现本地区文明发展高度与特点 的文物。但展品自身的价值存在局限性,因而不追 求面面俱到,而是以一些重要的点位来折射整个时 代,做到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陈列设 计人员从一开始就介入展览,熟悉每个空间的重点 内容和展品,构思符合内容的陈列布局,避免空间 与内容脱节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重点内容进 行扩充,如商周展厅“孔子的时代”知识图谱专 题,涵盖孔子思想的形成过程、孔子的行为与中国 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等。每一件文物都有可能延伸出海量的图文信息, 形成一株株无限生长的“知识树”,既是可视化的 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在有限的空间 内通过无限更新、不断完善的文物信息数据库,展 示出知识群之间互动、交叉、演化等诸多复杂的关 系,又能在网络社群中得到持续的话题制造、讨论 与分享,这是我们在博物馆智慧化背景下对文物信 息扩展的一次探索。
三是要处理好展览内涵阐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 关系。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 包容性和和平性反映在本次通史陈列中,有许多文 物和史实可与之对应,如商朝末年“纣克东夷,而 陨其身”,纣王对东方的长期讨伐在很大程度上导 致了自身的覆灭,从这个角度解说,引导观众领会 维护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也是全国各 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社 会稳定。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及 连绵不断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 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最大 的时期。以民族融合为侧重,阐述各民族交往交流 交融对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产生的强大推动力。 在讲述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时,运用纪事本末体的叙 事体例,山东早从史前时期开始就与朝鲜半岛、日 本等地有了文化交流,西汉时期成为陆海丝绸之 路的交汇点。青州傅家庄北齐画像石“商旅驼运 图”、周村摩尼教造像刻石、唐三彩陶俑等文物和 徐福东渡的历史故事,见证了自古以来中国同周边 国家的包容互鉴。山东博物馆尝试将通史陈列作为 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独特价 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引导观 众带着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赓 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四是要处理好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关系。博物 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和窗口,必须在确保专业 性的基础上兼顾大众性。判断一个展览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能否将展品信息和展览目的准确传达给观 众。因此,如何把山东通史做得更直观、更生动、 更易懂,如何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转化为通俗化的 解说,是策展时反复思索的问题之一。在互动形式 上,本次改陈为观众提供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 官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如依据陶号角、彩陶鼓等文 物制作的“太古遗音”,女郎山战国墓“动”起来 的乐舞俑,“衣冠明镜”明代服饰投影互动打卡 处,民国时期济南商埠经二路繁华场景复原等, 引领观众感受时代气息。在展厅设计上,采用低 反智能化展柜,使用物联网无线防盗技术,极大 地提升了展示效果和文物安全,尽力还原文物之 美。在文物解说中,灵活改变文物摆放位置和排 列组合方式,直观展示文物的使用场景,如猪嘴 型陶支座与陶釜相结合,铜帷帐构件与齐长城相 结合;用“启卣”等器物来解释周代战争与交融 的过程和国家间的政治关系,而非单纯描述器物 形态;为“镇馆之宝”制作动态说明牌,增加对重 点展品的深度解读。
五、通史陈列的反思与展望
山东博物馆仅花费约一年半的时间,在展厅规 划、展示内容、文物数量、艺术设计、科技手段、 观众互动等环节进行了质的提升,最终呈现出今天 的效果殊为不易。开展之前,策展团队已尽最大的 努力,克服项目落实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尽管如 此,还是留有一些遗憾,许多设想未能实现,许多 细节有待完善。
(一)局部设计缺乏精致感,如照明问题,展 厅各个空间的光线亮度缺少过渡,多媒体屏幕亮度较 高;音效问题,同一空间内几种音效互相干扰,可能 会分散观众对“物”的关注;视角问题,展厅局部存 在下方展柜、中间展版、上方多媒体视频的现象,试 图传达的信息太多,反而使人难以抓住重点。
(二)公共空间有待改善,原有的公共空间与 新改造的展厅内部存在反差。目前对公共空间的规 划改造已经提上日程,公共空间载着观众的印象与 记忆,同样需要注重艺术性和故事性的表达。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古往今来, 山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走在前列的故事,为中华民 族的形成和凝聚提供着丰厚滋养。山东博物馆将以 “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为契机,探索 策展新路径和新模式,打造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新高 地,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章”,为推进中国 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为阅读方便,注释从略,请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本文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李思/山东博物馆
杨爱国/山东博物馆
本文刊载于《策展研究》2023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