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民俗展览如何创新?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改陈实践与“五位一体”模型解析
-
10-27
民俗类展览是博物馆展览中的重要类型,是博物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围绕恰当地把“民俗”这一主题阐释清楚,许多博物馆在各自的民俗展陈中都有具体的实践,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在多次展览改陈中也做了持续探索。从其历次改陈情况来看,民俗类展览的策展,应准确把握“民俗”的概念,抓住其不同于其他类型展览的特点,适应博物馆展览发展方向和观众需求,在展览内容策划上做到“三个要”与“三个不要”,在展览形式上构建“五位一体”的表达模型,进而系统、全面地阐释相关民俗事项的文化内涵。
展览是博物馆的灵魂,包含多种主题,而民俗类展览是博物馆展览主题中数量较多,也较为重要的类型之一。截至2022年,全国有259家以“民俗”为主题的博物馆。在许多省、市、县级综合性博物馆中也设置有专门的民俗展览。因“民俗”这一展览主题的特性,民俗类展览在内容策划和形式表达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历史类、艺术类等其他展览的具体要求,同样地也随着博物馆展览理念的更新发展而不断改进。围绕如何做好民俗展览,诸多博物馆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力求出特色、出新意。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建成开放20多年来,经历了多次改陈,在展览内容和形式设计上也在围绕“民俗”这一特定主题,结合观众需求不断调整方式,摸索内容和形式表达的最优解。
一,民俗与民俗展览
“民俗”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释义为:“民俗,民间的风俗习惯。”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将民俗定义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根据《民俗学概论》的分类,民俗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四个类型。具体来说,物质民俗包含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和医药保健等反映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民俗,社会民俗包含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岁时节令和民间娱乐等反映民间社会关系制度形式的民俗,精神民俗包含民间信仰、民间武术、伦理观念和民间艺术等反映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语言民俗包含民俗语言和民俗文学等反映民间创作交流的语言形式。
民俗作为在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传播并传承的风俗习惯,规范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意识和言语行为等方方面面,成为民间广泛遵守的、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约定俗成的规矩,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因时因势不断完善,因而具有集体性、传播性、传承性、稳定性、变异性、规范性等特点。无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中的哪一种具体类型,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就是说,民俗指导人们生产生活中某一事项“可做什么、该做什么、为什么做”的规矩和道理,是民间维系、调节、治理社会关系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和要求,其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或物质载体表现出来。因此,民俗具有思想教化、规范行为以及维系调节人群关系的社会功能,通过一些代代相传的规矩、要求和活动,保持着民间社会的相对稳定运转。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核心传播载体,地方民俗展览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地方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入阐释与有效传播。”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处处蕴含着民俗,也处处离不开民俗,透过每一种民俗亦可窥见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精神世界的某一方面。民俗展览就是要通过一定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将特定民俗事项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内容讲清楚,将其所反映的社会面貌、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物质精神世界表达出来。在内容上,选定某一个或一类民俗事项作为展览主题,通过适宜的展览方式将其具体内涵表达出来,向观众阐释清楚一系列与其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民俗,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民俗,其功能作用是什么,如何演变的,等等。在形式上,“因为民俗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家所熟悉的,所以在做展览的时候就对我们提出了要求,既要让观众能从展览中获取知识,又要有熟悉感,同时还要让观众参与进来。”所以,制作民俗类展览,需要根据拟展民俗事项特点,结合观众需求,选择合适的展览手法。
二,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历次改陈回顾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建成开放于1997年,博物馆以“民俗”为主题,利用馆藏资源举办多个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多角度展示巴渝民俗文化。2013年以来,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先后经历两次大规模的展览改陈,前后展出3个不同阶段的基本陈列,现设有5个不同主题的常设展览。3个阶段的基本陈列在展览主题、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明显的调整,这也反映了博物馆对民俗展览策展的认识深度、思考维度的变化。
(一)第一阶段,1997年—2014年
依托馆藏家具、传统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等文物和实物资料,辅以艺术雕塑,设置木雕家具、人生礼仪、农耕文化和岁时节令等专题展览。木雕家具展通过展示清代至民国巴渝地区家具陈设、传统家具纹饰,阐释所蕴含的生产和生活民俗。人生礼仪、农耕文化和岁时节令等主题展览,则以雕塑复原场景的方式,展示人生不同阶段的礼仪习俗、地方农耕生产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等传统民俗文化。在展览内容方面,选择了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巴渝地区节令、农耕、节礼等方面的传统民俗事项。在展览形式方面,选择“实物展品+场景再现”的方式,通过文物、实物资料和艺术雕塑等展品进行展示。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展览所展民俗涉及面广、内容较多,但形式上较为单一,展品陈列方式较为简单。展览对民俗事项的内容阐释不够深入、系统,局限于告诉观众这是什么的层面,缺少对某一民俗事项为何形成、怎么形成、如何演变、有何功能作用等方面的介绍。
(二)第二阶段,2014年—2020年
设置“巴渝民俗基本陈列”,按照生产民俗、生活民俗、婚俗和信仰民俗的方式进行分类,展示清代晚期巴渝地区男耕女织的生产业态、日常生活、婚姻礼仪及民间信仰等方面民俗。设置“巴渝古床基本陈列”,在展示巴渝地区清代木雕床等木作文化的同时,以此为切入点对有关床榻家具的家居民俗、婚俗等内容做了介绍。在展览内容方面,从广度上来看更为全面,涉及巴渝民俗的多个方面;从深度上来看,选择婚俗等具体内容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在展览形式方面,仍然是突出对物的展示,辅助了一些场景还原和音视频多媒体手段,形式上相对前一阶段更丰富。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展览在内容上仍然面广、量多,但重点不够突出,缺乏对重点民俗事项的深度阐释解读,存在将非遗与民俗展览内容混淆的情况,在形式上对民俗的表达方式多样性、灵活性不够,实物展品对所展示的民俗主题联系不够紧密,民俗内涵反映不够到位。
(三)第三阶段,2020年至今
在保留“巴渝古床基本陈列”的基础上,改陈原“巴渝民俗基本陈列”。设置主题展览“巴蜀七十二行雕塑展”,以“行当”为主题,通过79组108个雕塑人物及道具,展示清末至民国时期巴蜀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79个传统行当,阐释跟传统行当有关的民俗文化。设置“匠心——巴渝木作文化艺术展”,以“木作”为主题,展示木作文化内涵及有关民俗。在展览内容方面,通过选取一个主题、一类特色文物展品制作展览,深度阐释、展示有关民俗事项,反映地域特色文化。主题式陈列使相关民俗事项的展示更有深度, 展览故事性、可看性更强。在展览形式方面,主要采用“图文+实物展品”的方式,辅以场景还原、多媒体等手段,展览形式更为丰富。根据不同民俗事项内容采取了针对性的表达形式,更加贴切地展示了相对应的民俗内容,也更能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不过,在数字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展览越来越多的这一时期,博物馆民俗展览在改陈过程中,对数字技术方面的展示手段运用不够,缺乏对所展示民俗事项更立体、更全面的阐释。
通过梳理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三个阶段的展览,不难发现博物馆在改陈过程中,围绕对“民俗”的阐释和观众的需求,在展览内容和形式上做了诸多探索,呈现出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对地域民俗文化的展示由全面向专题转变。起初的展览思路,皆以地域为出发点,试图将巴渝地区民俗文化的全貌展示出来。但是由于展览场地、展品资源、研究深度等方面限制,无法做到对一个区域的民俗文化进行全面展示。因此,在此后的改陈中,摈弃了全面展示地域民俗文化的思路,从面面俱到地对各方面民俗的介绍,逐步转换为对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具体民俗事项做专题展览。
二是对民俗事项的阐释由广度向深度转变。巴渝地区历史悠久,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涵盖甚广。在博物馆最早一批民俗展览中,往往比较注重展览内容的广度,即尽可能多地展示具有巴渝地区特色的民俗事项。但是,由于博物馆展览区域有限,而选取入展的民俗事项内容涉及面较广,数量较多,在展览实践中对所展示的各民俗事项的介绍只能是浅尝辄止,缺乏应有的深度。为了进一步提升展览的效果,让观众能对所展示的民俗事项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在改陈过程中,从展览内容注重对地方民俗的全方位展示,逐步转变为注重对特定民俗事项内涵的深度挖掘展示。
三是对民俗事项展示表达形式由单一向多样性的转变。民俗展览形式从最初的实物展览这一单一形式,转变为场景复原、实物资料、多媒体技术、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从这些变化特点,可以看到博物馆顺应展览理念的不断更新,从而在展览内容策划、形式表达上有所调整和转变。从“民俗”这一核心概念出发,适应博物馆展览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抓住其有别于其他展览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的选取上更符合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的实际、更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也更加体现出“民俗”的风格。当然,虽然博物馆围绕民俗文化的最佳阐释,在展览形式、辅助手段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改变和创新,但在如何把民俗这一活态的东西更“活”地展示出来,在表达方法的探索上还有较大空间。
三,民俗类展览内容策划的要与不要
“展览内容策划是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的核心环节。”观察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历次改陈的展览内容,结合对民俗与民俗展览特点的分析,在民俗展览内容策划中,应当紧紧抓住“民俗”这一关键概念内涵,做到三个要与三个不要。
(一)要准确把握民俗的概念并提取内容,不要将民俗与其他非遗类型概念混淆。民俗类展览的策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厘清“民俗”的概念,这决定了展览选题方向和内容设计的准确性。前文已经提到,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其通过一定形式的民俗事项和载体呈现出来。民俗展览所展的内容,就是要依托一定的实物、场景等载体,通过展示一个或若干个具体的民俗事项,来阐释一定地域内某一方面的风俗习惯,进而展示该地域的社会、历史风貌。在许多博物馆的民俗展览中,往往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等同于民俗文化的展示,所谓的民俗展览就是博物馆所在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有关标准,民俗确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但不能等同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民俗。因此,民俗展览的主题选取和内容策划,务必准确把握“民俗”的概念,从而合理选取展览内容,切不可将民俗展览办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二)要突出将一种或几种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民俗讲深讲透,不要试图通过一个展览将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讲得面面俱到却又只是泛泛而谈。“民俗展不是民俗学,不能搞成分类,也不能面面俱到。”民俗包含范围甚广,内容丰富,一个地方的民俗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展览的策划,应注重将特定时期内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社会风貌的一个或若干个民俗事项展示出来,系统地阐释清楚。相反,民俗展览不可能,也不应该做到面面俱到,试图去将一个地域生产的、生活的、信仰的、语言的等等各方面风俗习惯都展示出来。这样的话,一个展览的内容深度往往只会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只有广度而无深度,更遑论对地域特色文化和社会面貌的展示,达不到应有的展览效果。
(三)要注重对民俗事项的系统性阐释,不要仅仅局限于谈这一种民俗是什么。将民俗的社会现象表现出来是民俗的最本质的反映。因此,在明确民俗展览主题后,应围绕展览主题选择相关的民俗事项,通过研究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应用于展览内容策划当中,通过展览将某个民俗事项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如何形成以及演变过程等各方面内容系统地阐释表达清楚,进而让观众透过一个点看到一个民俗事项的本质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全貌。相反,许多民俗类展览在内容上往往浅尝辄止,停留于告诉观众“是什么”的层面,缺乏对民俗事项的系统性阐释。如此,观众参观展览后只会是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展览的效果则将大打折扣。
四,民俗类展览形式表达模型的构建
民俗类展览内容成型后,还需要通过合适的展览形式将展览主题和内容表达出来,阐释传达给观众。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东西,民俗展览需要展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关系,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产生共鸣。观众进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其参观活动主要包括阅读文字、聆听讲解、欣赏展品、观看视频、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等。要将活态的民俗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关系表达清楚,让观众获得良好的参观体验?靠实物展品的展示还远远不够,需要多种展览手段的综合运用,让观众深入参与其中。综合来看,应从民俗展览的特质和具体民俗事项内涵出发,结合观众需求,从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五位一体”的展览形式表达模型。
(一)透物见人见事见民俗
民俗展览,展示的内容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内的人们创造或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民俗展览的展品不同于历史展、艺术展等展览展品,应根据所展示民俗主题和内容选择合适的实物展品。民俗展览所用实物展品更注重的是对展览内容的表达是否合适,而不是展品本身的优劣。让观众能通过对民族民俗文物的直接观察,亲身感受和体会文物的内涵深意和美感,或是在文物介绍、讲解员的帮助下获得感悟和体会。通过以实物展品为载体,系统阐释某一个、某一类民俗事项所关系的方方面面,由什么人、做什么事、为什么要做、该怎么做等等,进而呈现出一定地域内、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如首都博物馆的老北京民俗展览,选用一些老物件和老照片等实物资料作为展品,来展示特定的民俗事项,让观众透过展品了解到其所承载的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内涵。
(二)打造沉浸式的展览场景
“民俗展览除了要注意展览文字内容的知识性和通俗性,还要尽可能让观众有沉浸式体验。”许多民俗活动是在特定环境下开展的,通过场景呈现式陈列,让观众在场景所表现的特定历史景象和活动氛围中,更直观、更具象地了解展览所展示的民俗事项,从而获取更全面的信息。这个在许多博物馆都有所实践,如成都博物馆在民俗展厅中造了一个大场景,观众置身其中,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某一事物作为一个民俗事项的载体的应用形式。
(三)设置互动体验展示区域
在民俗展览中,可根据所展示民俗事项的特点和民俗呈现载体的表现形式,在相应的展位设计特定的互动展示区域。这种互动展示区域既可以是需要观众上手操作的实体装置,也可以是虚拟体验的数字模型,让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通过互动体验更深刻地了解具体民俗事项的文化内涵。如关于民间节事活动的民俗事项主题展览,可制作相应的实体或虚拟的活动道具,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可通过实际操作道具来感知这一特定民俗事项的规则要求和功能作用。
(四)引入动态形式呈现活态内容
要想把故事讲得生动,就要让“静”的产品“动”起来,与观众情感产生共振。民俗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实物、展板、场景都是静态的呈现方式,只能展示民俗事项的一个场景或一定状态,不能展现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尝试利用动态的展示手段来揭示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在展览中,应注意对民俗事项、民俗活动的原生态档案资料的采集保护,进而利用影像资料,活态呈现民俗事项全过程,让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画面了解有关民俗活动内容和实施方式。
(五)合理配置图文阐释内容
一方面,通过图文展示,搭配展品、场景和其他辅助展览手段,突破围绕展品讲展品的局限,系统描述所展示的民俗事项内容,深度阐释民俗文化内涵。图文的展示,既包括图文展板、展品和场景的说明牌,也包括一体机、投影仪等展览设备中所包含的内容。另一方面,根据图文和展品、场景等内容,打磨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讲解词,将民俗展览中略显枯燥的图文内容,转化为更为生动、更具共情力的讲解阐释,更有效地向观众传递所展览的内容信息。
五,结语
立足地方文化特色,突出“民俗”内核选择展览主题,策划深度展示民俗事项的展览内容,构建合理的展览形式表达模型,进而形成一个多角度展示某一类或几类民俗事项的民俗展览。这是面对观众需求变化博物馆民俗类展览制作值得探索的方向,也是从“民俗”概念、内涵和特质出发举办展览的实际需求。随着博物馆展览理念、方法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民俗类展览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必然也将持续优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创新活力。
为阅读方便,注释从略,请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本文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刘蒋 /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
本文刊载于《策展研究》2024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