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溪博物馆《越窑青瓷》陈列展览:从千年窑火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
09-25
无论是距今七千年的史前河姆渡文化的农业文明,还是炉烟缭绕千余年的越窑青瓷器,抑或是通行大江南北的“宁波帮”,无不与慈溪独特的文脉有着密切的关系。把握了这核心的一点,通过最纯粹的现代形式设计语言叙述一个城市的历史和人文风貌,让历史文化的现场感、慈溪青文化的地域性在现代设计语言阐释下,在现代展示手段的烘托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慈溪地处浙江东部,杭州湾南岸,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慈溪南境的童家岙遗址记录了“餐稻羹鱼”“以舟为马”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人类活动的痕迹。随着最后一次的海退和此后海涂的不断淤涨,先辈们开始了筑堤捍海、持续围垦的壮举,逐步形成了由海变涂、自涂成陆的三北大地,同时孕育和发展了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等多元历史文化。素有“露天青瓷博物馆”之称的以上林湖为代表的越窑遗址,集中国瓷器发祥地、唐宋越窑青瓷生产中心、“海上陶瓷之路”启航地为一身,刻画出越窑青瓷从创烧、发展、繁盛直至衰落的历史轨迹,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展馆以深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视野,一展慈溪上林湖越窑青瓷的历史、艺术与文化魅力,展现慈溪在中华瓷器文明中的独特地位。以内容文本的基础,以精巧的形式与创意,将越窑青瓷的产地、工艺、装饰、海贸、影响等内容呈现出来,实现陈列设计美学形式服务于越窑青瓷实用美学内质的内容。



展览风格基调
“以素为贵,以简为美”。从展览开篇的瓷之乡、瓷之工的粗朴厚重到瓷之饰的轻盈秀巧;从瓷之贡的如冰似玉到瓷之蕴的温润如玉;以极富韵律般的空间节奏,“静、净、敬、近”,呈现“静谧、纯美、精致、平和”的空间效果。

序厅
湖水如镜,竹影作画,墨色和水成调,在恬静儒雅的气氛中烘托青瓷色釉的淳厚温润。

在《越窑青瓷陈列》的入口处设计一个序厅,首先起到隔断作用,其次是引导观众驻足,以便先对整个展览有个大概的了解,恬静优雅的氛围让观众以平静的情绪开始观展。

空间以白纸作底,墨色和水成调

过厅
上林湖山水为背景,结合动态影像,于虚实之间,重构上林湖窑火荧荧,人影攒动、车来船往的壮观景象。

第一部分:瓷之乡
以上林湖背景为依托,展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下所孕育的独特人文风物,代代工匠,调水和泥,装烧入窑,成就了不朽的青瓷艺术。


本部分主要展示越窑青瓷的产地,突出慈溪历代窑址数量变化,与浙江上虞间的对比。内容采用电子互动图表展示,引导观众粗略了解慈溪窑址的历史演变和慈溪越窑青瓷的历史地位。
第二部分:瓷之工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原则,在越窑青瓷中得到充分体现。练泥作为制瓷的第一工序,以瓷土阵列,解释瓷土的种类与化学成分。以脚踏碓的互动体验,体会古人练泥的方法。


本单元主要展示瓷土的选择、淘洗、练泥等制作青瓷的前期准备工作,内容有青瓷胎土化学成分组成表、瓷土、练泥工具等
第三部分:瓷之饰
选取典型之器,重点突出纹样,致广大而尽精微。古典屏风矗立,用文字解释纹样质朴托架静默,烘托出青瓷纹饰的精美。繁密图样中的每一笔勾画,都是古人独特美学价值的再现。


本单元着重展示装饰在越窑青瓷上的刻划技法。这类藏品的数量较多,还有上林湖越窑遗址出土的碎片标本。拟按照花卉、花鸟、动物、人物等题材选取展品,同时展出刻印工具。此外,放大一些花纹比较精美、完整的图案,作为瓷片标本的衬托。
第四部分:瓷之贡
《韩熙载夜宴图》以屏风形式放大置于展墙,灯光暗下,通过半透的屏风可以看到“越窑秘色”的动画影像,在重叠的影像中,凸显古人对“秘色”绝艺的神往。微缩场景具体刻画了图中的人物形象,可移动触屏,对照古画,展示瓷器,阅物读事,觥筹交错间折射出官宦生活的奢鏖与讲究。


本单元主要展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瓷。早在唐代,越窑便以“贡窑”而闻名,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句,更是引发了后人诸多的猜想。本单元的展品除了秘色瓷实物和标本外,还将包括历代文人对越密秘色瓷的歌咏、记述的文献,考古出土秘色瓷的统计表、秘色瓷的烧造演示等内容。
第五部分:瓷之贡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青瓷伴随着达官贵人的赏识步入上流社会的宫苑与府第。越窑青瓷俗随生活日用,贵入庙堂陈设,雅入文人案头,在使用与欣赏中,将工匠的人格默化,成为时代的文化表征。门扇、窗棂构筑成一个意像的园林,器物与环境的结合,营造出别样的士人雅趣。



本部分主要展示越窑青瓷所隐含的文化内涵。由于器物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目了然,所以拟用小场景作为桥梁加以点题。将青瓷置身于某些古代生活场景的复原中,以物寓意。
第六部分:瓷之贡
越窑青瓷因逐渐受到社会的认可与青睐而声名远播,或沿河运往中原繁华都市,或跨海销往世界各地。缓缓移动的背景画面,犹如千船往来,挥令扬帆,沿途留下的都是青瓷曾经的辉煌。


为让本单元的内容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拟创作一个转运瓷器的码头场景。参考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部分画面,场景展示了运河、码头、船只、装卸工人,以及远处的瓷器店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