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研究丨浅话中国闽菜文化博物馆展览叙事

09-12

 文化视角下人、物、场的策展重构        

  ——浅话中国闽菜文化博物馆展览叙事          

什么是博物馆的展览叙事?著名策展人李德庚在其著作《流动的博物馆》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博物馆的展览叙事世界是一个以主观认识来重新选择和安排的‘客观世界’……它既能讲述事实,也能呈现超越现实的其他可能。”         简而言之,博物馆的展览叙事或许可以理解为是对人、物、场三者关系的重新组织,进而建立起现实与想象的联通。

中国闽菜文化博物馆是八大菜系最后一座建成的主题博物馆,如何凸显闽地特色,解读闽菜文化,安达设计团队深入实践,走访调研,联同展陈、文物专家一起,从文化视角出发构建展览叙事体系,围绕“物”与“场”做起文章。

文化融合的博物叙事体系        

中国闽菜文化博物馆在策展之初,其展陈大纲更近乎于一个以饮食为主题的传统通史陈列,“考古”意味略显浓厚。在缺乏充分的文物资源支撑下,难以承载内容呈现。经过与民俗专家、文史专家、闽菜大师的充分交流,安达设计团队锚定文化融合方向,将“尝千盅味,八闽风物足惬人心”的策展初衷,凝练成“福味入心”作为整馆策展主题,将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体现在闽菜的一汤一菜之中。博物馆以“溯闽源、忆闽香、探闽店、学闽技、传闽风”为线索,融合展现福建的饮食文化、历史民俗文化,以及福文化等,在勾勒闽味5000年丰饶图景的同时,力求唤起观众淡去的故土文化记忆。

文化选择的博物叙事手法        

在博物馆的展览叙事中,展品、展厅、观众几乎都曾经客观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究竟是什么让博物馆的文化叙事区别于生活叙事呢?关键便在于依据文化判断来选择并通过文化视角对人、物、场重新进行组织。

  物的表演          

所有在空间中展开的叙事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表演。在电影和戏剧的表演中,人是唯一的主体,而在博物馆中,物则是表演的核心。然而,套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语,“你要展示物,就不能只展示物,”在物的基础之上,还需组织出丰富完整的内容呈现。

闽菜文化博物馆的开篇“八闽风物”着重展现闽菜山海之味的形成与福建自然地理条件之间的密切渊源。在物的演绎上,我们通过各类田耕,海讨,山猎器具展现闽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历史传统。此外,在展厅中央我们以中国古人“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用一张清代金丝楠木精雕八仙桌和一张双月牙拼圆桌相互组合,上面置放着旧时闽地用来祈年的各色饮食器物,例如福州朱漆精美饭甑、塔式漆笼和寿山石雕丰收乐等。以这些民间祭天和祈祷风调雨顺的器物,一窥闽人对于民以食为天,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重视。

场的表达        

展览的叙事性意味着展览必须在展品与展品之间建立起更加丰富多变的关系,让展品与空间、展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灵活并充满戏剧化,我想这便是场景在展览叙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闽菜文化博物馆宴席家具展区的展览设计中,考虑到在福建地区许多重要的宴席都是在厅堂中举行,而厅堂文化又是福建宴饮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于是,我们结合展区的凹形空间营造出厅堂格局,将独具闽地特色的宴席家具融入其中。观众参观至此,犹如登门拜访的宾客,置身福建古厝民居之中,身临其境畅想闽地宴饮之乐,感受福建厅堂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完美融合。

-END-      

人、物、场是展览的三个主要组成要素,三者因时而变,因语境的不同呈现的差异性也较为悬殊。与现实连通时,它们曾是不同身份的人、生活物品、社会空间,而在展览的世界中,它们将被重新认识,并赋予新的意义。在不同的展览中,只有灵活的进行选择和运用,才能更好发挥出展览的叙事价值。


撰稿:张维松

编辑:品牌部

审核:总经办